首頁 > 校園新聞
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發表論文 篇篇論述精采
文/黃雅慧  2003/11/28列印
中文所於11月27日假大忠館敬業堂舉行了一場論文發表,發表的研究生分別為中研博五李春永、中研博六吳雅清、中研博六杜方正、中研碩四林彥如、中研碩四蔡宗衛共五人。前往論文發表會的指導教授則有柯淑齡教授、席涵靜教授、陳勁榛教授等多位師長,此外,現場也開放中文所研究生參與。此次論文發表會的進行方式,每人以十分鐘為限,結束後由台下同學對發表者進行提問,而後再由師長進行評論。
此次發表的論文分別有李春永的〈論明代零聲母化現象〉、吳雅清的〈《易經》「觀物取象之分類歸納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杜方立的〈陶淵明詩文中「和」的審美意境與阮籍、嵇康思想的關聯〉、蔡宗衛的〈從〈智者諧音討公道〉與〈公雞失角〉看諧音對口傳文學的傳播影響〉、林彥如〈《六度集經》之章、卷安排與早期版本系統〉。

而首先發表的研究生為韓籍學生李春永。她將明代零聲母化現象作一解析,由零聲母的產生過程開始論述,分別以聲母「喻」母與「為」母的合流,及「影」、「疑」母的失落一一分析,而後再舉明代聲韻學家呂介孺的說法將明代零聲母化現象作一整理。對於遠從韓國而來,卻至文大研究中文聲韻的研究生李春永,柯淑齡教授表示非常讚賞她的精神,她以研究古漢語的外籍聲韻學者高本漢為例,稱許李春永,她說李春永早已把自己當成是一個中國人,當連本國研究生自己都不願意研究自己國家的聲韻時,李春永身為一個外籍研究生,卻反而千里沼沼的從韓國特地到文大研究我國聲韻,光是這點就很令人讚賞,並且她也可以感受到李春永是非常努力的投入研究中,雖然論文中不免有一些小缺失,但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沒什麼問題了。

此外還有杜方正就阮籍、嵇康的思想內涵,及其「和」的美學思想作論述,另外再以此比較陶淵明思想及其詩文中「和」的審美意境的異同,加以探討。吳雅清則以《易經》「觀物取象」一詞的來源及其重要性、所取物象的分類歸納、對文學的影響分別論述。林彥如則以三國時代吳國的康僧會所編譯的故事集《六度集經》,將其卷數差異、章次問題、章數分合、早期版本系統作一說明。蔡宗衛則以口傳文學作主要研究方向,論述方音對故事的流傳與分佈上的限制及語音差異與情節的變動等等。

點閱人次: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