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海水酸化造成珊瑚消失  兩岸研究生發表論文大為全球暖化尋求出路
文/黃智鴻  攝影/戴見安   【2007/10/2】友善列印
兩岸大氣研討會,析探兩岸三地氣候變遷。
「2007年兩岸大氣科學研討會之氣候變遷曁兩岸大氣科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2日於體育館八樓柏英廳正式開幕,來自兩岸各地10多所學校包括中國科學院及台灣大學的大氣所研究生及教授等近百位學生,發表合計33篇針對大氣影響的論文,精彩豐富,是近幾年文章發表量最高的一次。

主辦該研討會的理學院劉廣英院長則提到,本校張鏡湖董事長曾經擔任聯合國文教組織熱帶水文與氣象委員會召集人一職,對「氣候暖化的影響」曾經出版過專書分析,是這領域的意見先驅者,因此,特別邀請張鏡湖董事長為今年「2007兩岸大氣科學研討會」開啟演講序幕,希望為兩岸研究所的師生注入不一樣的思維發表。

張鏡湖董事長表示,暖化已成為世界的重要課題,尤以冰川融化迅速令人咋舌,如果不正視,將對世界環境造成嚴重問題。此外,今年4至5級颶風數量的增加是因為海水不斷增溫所造成,大氣中一半的二氧化碳都由海水所吸收,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成碳酸,而過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水酸度隨之增加,海水的酸化對於某些浮游生物的生存影響甚大,直接影響全球魚類產量的下滑,但最重大的影響是漂亮的珊瑚會因此而消失,包括台灣等世界知名的珊瑚美景都已逐漸白化,代表暖化衝擊嚴重。

張董事長提到,二十世紀以後,世界雨量增加,尤其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增加最多,但撒哈拉以南非洲乾旱因印度洋海水溫度上升而加劇,地中海、中亞和美國西南部乾旱亦將更為頻繁,兩個不同地區產生不同影響,這是值得注意研究的方向。

大氣科學系教授余嘉裕表示,正因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日趨嚴重,大氣科學的發展更是不容忽視,透過兩岸的大氣研究,提供各種氣候變化數據,今年會議以大氣科學相關領域作為研究主題,包含關於西太平洋颱風氣候變異、利用衛星觀測的天氣動力學診斷分析、大氣邊界層結構特徵觀測、大氣年代風場特徵驅動海洋之反應研究等,與會兩岸學者共同進行交流與討論,為日趨嚴重的暖化現象尋求解決之道。

點閱人次:3455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