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研討會」落實大學通識精神 培育華岡健全人才 | |||
|
|||
|
|||
李天任校長致詞時表示,演講「大學回歸通識教育精神的實際作法」專題的黃榮村校長,曾於不同領域屢膺重要職位,學經歷俱優異。包括教育部部長、哈佛大學訪問學者、Carnegie-Mellon大學與UCLA大學訪問教授、澄社社長、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等。但黃榮村校長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仍不忘寄情於文學創作,並於去年出版詩集《當黃昏緩緩落下》。 黃榮村校長表示,台灣各大學的通識課程特色為「兼容並蓄」,因此在資源配置及素質上,較難判別品質良莠。對於不同定位及教育方針的學校,應選擇適合的通識教育課程,才能使培育健全的公民及具備與國內外競爭力的人才不致偏頗,提升現代大學生的知識基礎。 前期的通識課程主要是補足學生在知識光譜上不足的部分,接著為重視經典作品,如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系統。直到近期才演變成對人文教養的重視。台灣所流行的觀念是先做大學生,再做各系院所的學生,但觀念與實踐之間常有落差。 黃榮村校長強調,通識教育為探討大學精神的入口網站,大學亦可能成為接觸全面通識教育的最後場所。若無沒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學生在未來對於知識的追求將逐漸失去興趣。 通識教育的改革應從「品質提升」為重點方向,因此黃榮村校長建議,從邀集資深優秀教授開授具深度的特色課程開始,院系所再提供最能吸引或最想被知道的知識性課程,加入創意,關懷,藝文等潛在學習的元素,以塑造具「通識精神」的校園。 黃榮村校長設計的4C教學核心價值的概念,期望培育學生自主學習(Competence),營造教室職場化及職場學習化(Context),培養學生的關懷情操(Compassion),提升自我建構知識能力(Constructivism)這四大元素融入通識教育,以革新目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困境,重新自我定位,使學生獲得更健全廣闊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