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景觀系「提升就業力」講座 帶你探索景觀建造的新視界
文/黃珮瑜  攝影/黃珮瑜   【2008/4/15】友善列印
【文/黃珮瑜】
景觀系於3月26日下午三時在大恩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辦「提升就業力」講座,特邀請目前擔任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同時兼任築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的呂兆良老師分享景觀專業者經驗,以「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整建工程」為主題,帶領文大景觀系學生瞭解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工程,體驗幽幽古道情。



呂兆良表示,一件出色又可以貼近自然的步道工程必須有五項要素,通暢、安全、舒適、乾爽以及走向國際等,皆為目前國際景觀業所標榜的,經驗分享主要提到「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整建工程」中的地質敏感區,在地質敏感區要注意每年必發生的自然災害,並且多與大自然環境接觸,則可以吸收建造的靈感。

有電力的萬里長城之稱的「能高越嶺古道」,民國39年7月,當時台灣電力公司的總工程師孫運璿先生,負責重新勘查測量能高越嶺路,展開正式動工建設東西高壓輸電線,同年10月先以半年時間,拓寬整建能高越嶺步道。「能高越嶺古道」位置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南側,北接「合歡山」,南接「丹大山」,向東線連接「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向西線連接「廬山溫泉區」。

能高越嶺古道經高山原住民,即日據時代里番路的開闢,為台灣早期最重要的三條越嶺道路之一。想建造出好的古道,在之前就要對當地的資源的特色做調查分析,以達到效率與效能。像是遊憩資源特性的重要性,歷史、人文背景了解,動植物、氣象景觀與先天的地理環境,要先構想好整體,才有好的規畫構想圖。

好的步道,必須盡量避開及預防所有損害步道的自然危害因子,像是敏督利颱風後,因為土石流威力讓能高越嶺古道的木頭與吊橋毀損,有一些黴菌滋生也會使老舊的木頭更加脆弱,使用鋼材與木頭結合,可讓結構安全更穩固。

施工前與施工後的能高越嶺古道的工程規畫說明,要如何處理步道的泥濘、步道的基礎施作、橫樑組立、鋪設格板等專業領域,造出好的建築物才能讓使用者安全放心。藉由能高越嶺古道,讓呂兆良老師一起帶你認識,體驗景觀設計的大智慧。

點閱人次: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