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地球中心分析:氣候異常對地球之影響 | |||
|
|||
|
|||
數位地球中心指出,今年以來,由於太平洋海水溫度較高,截至目前為止,西太平洋地區已經生成13個颱風,其中有兩個颱風有登陸,其餘雖沒登陸,但帶來的豪大雨也造成不少災害,日前又有氣象專家預估,未來至少還有兩至三個颱風會襲台。 此外,根據2012年7月,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院士指出,相對於台灣其他地區,臺北盆地出現熱浪(超過攝氏36度)的頻率較半個世紀前增加一倍,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主因並非全球暖化,而是高密度開發形成的都市熱島效應導致。中研院環變中心研發團隊分析,台北自1960年以後,每年出現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氣逐年增加;1960年每年4到5天,現在每年10天,50年來增加1倍。由於溫度高,民眾只好開冷氣,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都市熱島效應只會持續下去。 麻省理工學院學院著名學者Kerry Emanuel教授於2006年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論文,顯示過去30年來全球的颱風與颶風總數量並沒有明顯改變的趨勢。且定義出一個新的颱風強度指標,指出西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的颱風指標在過去30年有明顯的增加趨勢,而這趨勢恰好與西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熱帶海域的海表面平均溫度增加趨勢相當一致;另外一位喬治亞理工學院知名的Peter Webster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過去30年來全球颱風強度也呈現與熱帶海洋表面溫度有一致的增加趨勢,這兩篇重量級的科學論文都顯示颱風的強度增強可能是全球增溫的反映(吳俊傑,2006)。 此外,在太平洋的彼端,美國中西部正面臨近半世紀以來的最大乾旱,美國政府在八月八日宣布美國中西部12個州中的44個縣被確定為自然災害的主要災區,而美國農業部已經把32個州列為乾旱受災區,由此可見,本次的乾旱影響有多嚴重。 從美國公布的乾旱觀測圖來看,整個中西部的乾旱程度是非常嚴重的,而美國中西部是傳統的農業區,也是玉米、小麥與黃豆的最大產區,受到乾旱的影響,這些農產品的產量劇減,也造成農糧產品價格的攀升,進而影響到全世界的消費。數位地球中心分析,氣候異常的影響不僅止於當地受災程度的影響而已,在全球化的同時,由於農糧產品的互通,也使得糧食價格飆漲,進而有一連串的蝴蝶效應的產生,因此,如何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室效應,導致氣候異常,與將人為因素影響氣候的因子減少到最低,將是我們現在與未來重要的課題。 資料來源: http://droughtmonitor.unl.edu/monitor.html http://e-info.org.tw/node/78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