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文化大學與農業部花蓮區農改場攜手推動生物防治技術革新
文/李渼詩     【2024/8/23】友善列印
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中國文化大學與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攜手合作,成功開發出全新赤眼卵寄生蜂球技術及無人機GPS定位投放系統,極大提升了玉米秋行軍蟲與玉米螟等農作物害蟲的生物防治效率。該技術的創新應用,不僅減少了農藥使用,還提高了田間作業效率,為台灣農業生產帶來革命性進步。

赤眼蜂屬(Trichogramma spp.)的寄生蜂因其有效防治農作物害蟲的特性,早已在台灣農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傳統的赤眼卵蜂片施放方式耗時費工,每公頃需1-2小時方能完成。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文化大學與農改場合作研發出新式蜂球技術,球體設計便於拋投,並可於每公頃內僅需5-10分鐘內完成施放,作業效率相較於傳統方法提高了6至10倍。此外,球殼材料易於分解,對環境友善,且蜂球的設計還能有效防止外界威脅,如雨水和螞蟻的侵入,保障了出蜂品質。

連續七年投入該研究,文化大學農學院森保系主任謝佳宏教授指出,為進一步提升生物防治作業的效率,團隊開發「GPS定位投放球體裝置製造技術」。該技術結合GPS定位、雲端操作平台與無人機投放裝置,能夠自動計算田區面積並規劃投放座標,使投放過程更加精準且省時。實驗顯示,利用該技術,每公頃僅需5-10分鐘即可完成蜂球投放作業,成功率高達97%。這一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將有效減少害蟲對玉米、甘蔗等作物的危害,並降低農藥使用頻率,促進國產雜糧自給率的提升。

謝佳宏教授強調,該技術的成功研發,標誌著生物防治技術進入自動化與智慧化的新時代。文化大學與農改場的合作,展示學術機構與產業單位攜手共創的巨大潛力,為未來農業生產帶來了可觀的前景。隨著該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台灣農業將朝著更環境友善、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為實現永續農業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文化大學始終致力於推動淨零排放與減碳增匯的綠色理念。此次合作開發的新技術不僅減少了農藥使用,還通過引入智慧農業技術,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這一系列的創新措施,充分體現了文化大學在推動生態友善、無毒農業方面的不懈努力,為實現可持續農業和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

點閱人次: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