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頒授114年度現任高檢署主任檢察官傑出校友呂文忠 | |||
|
|||
|
|||
出生於金門,呂文忠的成長環境充滿挑戰。他回憶,兒時經歷八二三炮戰,時常在防空洞與家屋間奔走,學習條件極為艱難。然而,戰火鍛鍊出他的堅韌性格,也讓他深知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高中時期,他離開金門,就讀板橋高中,並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正式開啟法律學習之路。 在文大求學期間,他深受楊建華、鄭健才等教授影響,不僅精進法律知識,更培養對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他特別感念華詒孫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能好好珍惜這四年,就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成就。」這句話成為他大學時期的座右銘,促使他全心投入學習,並在大二時便開始準備書記官考試,最終以第一名成績通過,展現高度自律與法律敏銳度。 畢業後,他曾赴英國索塞克斯大學短期研究,並在國立交通大學取得科技法律碩士學位。學術進修讓他具備更宏觀的法律視野,也為日後推動法律改革奠定了基礎。 他的職業生涯橫跨法務部調查局與高檢署,從基層檢察官一路晉升至主任檢察官。他認為,檢察官的責任不僅是偵辦案件,更在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他曾說:「當一個案件能夠順利解決,讓受害者得到公正對待,這種滿足感是無可取代的。」 在擔任宜蘭地檢署檢察長期間,他主導蘭陽溪污染整治計畫,成功推動環保政策改革。當時,農民大量使用生雞糞作為肥料,導致水源污染。他頂住地方壓力,透過法律手段與政府協商,最終改善環境品質,讓蘭陽溪恢復清澈。他坦言:「這個問題可以不處理,但如果不處理,問題只會惡化。」這場艱難的攻堅戰,讓他深刻體會到法律不僅是約束,更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關鍵力量。 除了辦案與推動環境改革,呂文忠在法務部期間,負責編寫台灣的《兩公約國家人權報告》。這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協調的龐大工程,他主持數十場會議,與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NGO)協商,確保報告符合國際標準,提升台灣在人權體系的國際能見度。 這份報告獲得國際高度肯定,也促使國內司法制度更加透明,包括出入境管理法規調整、司法審判救濟機制強化,以及原住民與弱勢群體權利的保障。他認為,法律的本質在於保障基本人權,而檢察官的職責就是確保每起案件都能獲得公平審理。 呂文忠深信,法律人的核心價值在於誠信與責任。他強調,檢察官的工作不僅是查明事實,更要確保每一個法律程序都符合公正性。他曾說:「我們是執法人員,沒有做錯事,就應該坦然面對一切。」這種坦然面對壓力的態度,讓他在面對高壓案件時,始終保持冷靜與專業。 在面對改革挑戰時,他展現出領導者的擔當。他曾負責揭發一起長達十餘年的毒品調包案,涉及內部貪腐問題,他選擇頂住壓力,推動制度改革。他坦言:「改革永遠伴隨風險,但如果大家都怕風險,機關就無法進步。」 作為文大的傑出校友,呂文忠鼓勵學弟妹把握四年大學時光,建立穩固的法律基礎。他認為,專業能力決定職場競爭力,而品格與責任感則決定職業生涯的高度。他建議學生:「學習不僅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未來的挑戰。把握每一次學習機會,你會發現,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會成為你的競爭優勢。」 此外,他強調,法律人不該只是埋首於條文,而應該關心社會議題,將法律作為改變社會的工具。他希望學弟妹能夠勇敢追求理想,不畏挑戰,成為真正的法律守護者。 從金門的戰火中走出,呂文忠以堅定的信念,走上法律之路,從基層檢察官到高檢署主任檢察官,他的職業生涯充滿挑戰,也充滿成就。他不僅是國法的守護者,更是司法改革的推動者。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法律不只是條文,而是一份責任,一份讓社會更加公正的承諾。他的精神,將繼續影響更多法律人,為台灣的法治社會帶來更多光明與希望。 |
|||
新聞影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