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中國文化大學頒授頂新集團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滕鴻年 114年度傑出校友殊榮
    【2025/3/4】友善列印
中國文化大學頒授頂新集團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滕鴻年114年度傑出校友殊榮。民國72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系,不僅在市場行銷領域展現卓越能力,更在公益事業中發揮影響力,成為頂新公益基金會的重要推手。他將職場經驗轉化為社會貢獻,實踐「凝聚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並為公益事業帶來持續影響。

滕鴻年回憶,初入文化大學時,因未能入住學校宿舍,他的哥哥幫忙在前山公園找到民營宿舍,讓他與來自不同科系的優秀學長同住,包括法文社社長、新聞社社長、華夏導報社長等。這些人不僅學業表現優異,也活躍於校園活動,讓他開拓視野,逐漸明白大學不只是求學的殿堂,更是探索興趣與培養能力的重要階段。受到宿舍氛圍的感染,他在大一下學期參選班代並成功當選,進一步投入校園活動。他回憶,這些經歷對他的性格與態度產生深遠影響,讓他在大學期間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在課業上,他原本對經濟學的數學理論感到吃力,卻在選修廣告學與行銷課程後發現真正的興趣。他形容,學習行銷讓他感到輕鬆愉快,並在未來的職場中成為關鍵優勢。

退伍後,滕鴻年進入市場行銷領域,第一份工作即競爭激烈,在500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掬水軒食品公司的行銷人員。他認為,自己能成功進入公司,不僅是專業能力,更因為對行銷的熱情與專注。他在工作中學習到廣告企劃、品牌定位等關鍵技能,並受到主管的提攜,進一步拓展視野。

隨後,他轉至卜蜂公司,接觸更大規模的市場運營,並開始思考未來更廣闊的發展機會。進入頂新集團後,他從食品行銷入手,逐步升遷至總經理,負責大陸市場的發展。他回憶,在台灣市場的業務規模每年約兩億台幣,而頂新在中國的業務則高達二十億美金,這樣的市場挑戰與機會,使他迅速成長,也讓他更深刻理解企業經營的多層面需求。

多年高壓的職場歷練,讓滕鴻年開始思考人生的更大意義。頂新集團的董事長建議他轉向公益事業,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回饋社會。這樣的契機,讓他逐步轉型,投入頂新公益基金會,推動教育支援、文化交流與扶貧行動。

他提到,頂新集團倡導「三業」人生觀——事業、家業與志業。事業是個人成就的基礎,家業提供穩定的支持,而志業則是對社會的承諾。他認為,這三者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一個有價值的人生。他將這個理念融入基金會運作,確保公益事業能長期發展,而非流於短期捐助。

滕鴻年強調,公益不能只靠熱情,還需要策略與規劃。他舉例,許多第一次參與公益的人,在面對困難群體時容易被情緒影響,甚至私下捐款或留下聯絡方式,這可能導致受助者對個人產生依賴,反而不利於長遠發展。因此,基金會建立專業機制,所有捐助皆經過統一規劃,確保公平性與持續性。
此外,基金會積極關注留守兒童問題,強調穩定的長期幫助,而非一次性的關懷。他認為,公益的價值在於長期陪伴,透過規律的資源投入,才能真正改變受助者的未來。

身為企業出身的公益執行者,滕鴻年強調,企業資源可以有效提升公益效率。例如,在災害發生時,基金會能夠立即調度集團內部的食品供應鏈,迅速送達災區,確保受災戶獲得最即時的援助。他認為,善用企業優勢,讓公益運作更加專業化,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展現。

這樣的高效公益模式,使頂新公益基金會在大陸獲得「中華慈善獎」,成為少數獲得官方認可的臺資背景公益機構。他認為,這不僅是對基金會努力的肯定,更象徵著公益可以超越地域與政治,真正為需要幫助的人帶來改變。

滕鴻年勉勵學弟妹,要勇於探索自己的興趣,並將所學應用於未來。他認為,成功不僅來自個人努力,更來自於與團隊的合作與資源的整合。他強調:「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不論是職場還是公益,唯有透過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產生影響。

此外,他提醒年輕人,市場競爭激烈,專業能力與適應力同等重要。他鼓勵學弟妹不要侷限於單一領域,而應該培養跨界思維,學會整合不同資源,才能在變動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滕鴻年的故事,展現了一位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如何將市場行銷的專業,轉化為公益事業的推動力。他不僅在職場上開創佳績,更在公益領域發揮影響力,透過智慧與策略,讓善念得以長久延續。他的經歷提醒我們,真正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成就,而是能夠凝聚向上的力量,為社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新聞影音:

點閱人次: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