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資訊
碧海藍天的墾丁(一)話人文風情與歷史
-- 碧海藍天的墾丁(一)話人文風情與歷史
文/周淑惠 整理報導  攝影/圖片取自悠遊墾丁   【2003/9/1】友善列印
恆春天然氣冒出造成的出火景象,夜晚煞是美麗!
到墾丁玩,一般只想到陽光和沙灘,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有點美中不足!行前若能花點時間了解墾丁的人文歷史,將讓你的墾丁之旅更加豐富深刻。

墾丁的藍天、綠水、礁岸,形成一幅遊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國家公園於民國七十年在此成立。從高聳南台灣的鵝鑾鼻燈塔到傾圮的恆春古城、由墾丁到龍坑遺址,我們不難看出墾丁在悠悠的歲月裡,所呈現出多元文化的風采。
行前若能花點時間了解墾丁的人文歷史,將讓你的墾丁之旅更加豐富深刻。
墾丁

位於恆春半島的墾丁,清同治年間已經有漢人來大灣〈墾丁海水浴場〉墾殖,光緒3年,清廷招撫局又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來此墾荒,為紀念這批先民,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因而得名。墾丁面巴士海峽,背向大尖石山,湛藍的海水輕拍著沙岸,沒有驚濤駭浪,岸邊樹影成蔭,徜徉林間,清爽舒暢。
恆春

有一道謎語─「四季如春」,猜本省的一個地名。相信您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恆春!恆春半島位於屏東縣最南方,座落於恆春西台地與東側中央山脈尾閭之間的縱谷平原間,古稱「琅嶠」。為何古稱「琅嶠」則有三說,有人說應為排灣族語的漢字音譯,為「蘭花」或「鯊魚」的譯音,另一說法則指「瑯嶠」為「琉球」一詞(今日本沖繩)的音轉。

前二說,皆與史料所載當年恆春半島的自然生態環境不謀而合;即,恆春一帶原來遍地野的蝴蝶蘭,恆春海域多鯊魚,又是鯨魚棲息的場所。最後一說,則從歷史上瑯嶠族的風俗習慣,文化人情不同於後來的平埔族,又從語言學的角度音論,主張瑯嶠=琉球(依閩南語音),瑯嶠族曾經自沖繩漂流過海,來到恆春半島。真相如何,有待學者專家的證實,但也描繪出恆春地區古來多采多姿的自然及人文景觀。

清同治年間因牡丹社事件,日本出兵入侵,於是沈葆楨奏請在此設縣建城,並更名為「恆春」。恆春縣城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開工建城,光緒五年竣工,迄今已逾一百廿餘年的歲月。平日沈葆楨常常到四個城門巡視走訪,當他看到這廣大的田園物產豐富,漁牧發達,終年溫和,秋冬二季仍然林木茂盛,美景如畫,四季如春,因此改名為恆春,有人說這也是恆春地名的由來。恆春城周圍共972丈,建城之時除了有四道城門外,還有城臺、城樓、砲臺等。

恆春的四個城門目前被列為二級古蹟,是台灣保留最完整的城門古蹟。到恆春有時間的話可以到古城走走,現在的城牆多半毀壞了,不過四個城門都在,尤其是從恆春鎮內往墾丁都會經過的「南門」、以及往出火、滿洲必經之地「東門」,都蠻有模有樣的,「東門」還可以上去!位於恆春東門外100公尺,東城外「出火」的景觀,終年不滅,殊為奇觀,是由於地下天然氣冒出所造成的景觀。

●--恆春三寶--●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恆春三寶,就是指為當地居民帶來財富的洋蔥、西瓜與瓊麻。遊客只要一進入恆春境內,輕易的就可以看到這三寶所呈現的特殊景觀。

瓊麻早期由美國領事德威遜先生引進,而種在恆春半島上的瓊麻,曾於日據時代博得「東洋之光」的美名,後來瓊麻也成了恆春的標誌。恆春的特殊地質及氣候使瓊麻容易生長,曾為恆春創造經濟奇蹟,但維持約半個世紀的盛況後,總敵不過尼龍繩時代來臨,逐漸沒落成為自然淘汰的產業,昔日的製繩工業現在只能到「瓊麻歷史博物館」回味,館內除了有各種製繩器具,瓊麻植物的介紹,還有舊廠房風韻猶存。

接著便是遍植於溪流畔的消暑盛品─西瓜及盛產於公路兩旁田裡的洋蔥。每年到了四、五月採收洋蔥季節,可說是車城人的大事,對於車城人來說,這個看似平常的洋蔥在當地算是特產,也將它的價值發揮淋漓盡致。而洋蔥卻也跟落山風大有關係,原來落山風對於種洋蔥可是有極大助力,吹過風的洋蔥可是甜美好吃喔!

另外,清涼退火的椰子和芳香四溢的「港口茶」也是本地有名的特產。恆春金蕉也很有名,遊客在當地水果攤上很容易可以看到,一種纖小明潔的香蕉,看起來很可愛,吃起來與大香蕉有不同的香味與甜味,那就是金蕉,因原產於南洋,又稱南洋蕉。遊客不妨買來品嚐看看。

●--恆春三怪--●

除了三寶以外,恆春半島的落山風、檳榔和民謠也是當地特色。

每當冬季,西伯利亞的寒流沿著中央山脈南下,到了恆春半島便順著地形加速撲向海洋,形成了宛若颱風的落山風。每年約九月到次年約三月,強勁的風勢挾帶上著塵砂打在臉,更是疼痛難捱。提起恆春民謠,一定會想到抱著老月琴的台灣民謠之父─陳達老先生。他的作品「思想起」,老一輩的人都能哼唱個三兩句。吃檳榔在恆春半島相當的流行,當地的居民常把檳榔當作是嫁娶時的重要聘禮。

下次來到墾丁,除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作,別忘了同時欣賞這個古樸恆春半島的人文風情和史蹟。



點閱人次: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