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財金講座邀請陳錫賜 探討二十一世紀居住環境共生
文/鄭雅蓮  攝影/孔之屏   【2003/12/16】友善列印
文大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暨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所長陳錫賜博士,針對「二十一世紀居住環境共生觀」進行演講。
15日下午三時財金系舉辦第13場財金講座,邀請文大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暨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所長陳錫賜博士,針對「二十一世紀居住環境共生觀」進行演講。

陳錫賜指出現今全球工商業發達,但精神文明的淪喪卻給人類帶來了痛苦。他表示,有環境無經濟會感到遺憾;無環境無經濟很悲慘;無環境有經濟則是愚笨的行為;唯有有經濟有環境才能真正帶來幸福。而如何才能魚與熊掌兼得,擁有繁榮的經濟卻又不破壞環境?則要靠走向綠色經濟,建構共生環境。

他表示,共生環境也就是佛家所言的人間淨土,是一種無我、利他;利人、利己的美好狀態。其有五大主軸:1、對地球環境的保育;2、與自然環境的親近倂存;3.給居住環境健康安全;4、讓建築環境娛人舒服;5、善待自然、善用資源、善營大地、善建社區、善造建築。

陳錫賜認為,二十一世紀是多元科技發展與磁波力時期,對地球環境覺醒導致環保意識的來臨;資訊科技興起使網路數位化時代來臨;生物科技興起將造成新生命的來臨;奈米科技的興起使新物質來臨;磁波科技興起使新動能來臨。這些都將成為未來的挑戰。

人類智慧創造文明的發展,但文明的發展卻造成人類的危機。陳錫賜表示,現今的文明之所以給人類帶來痛苦,是因為做事只瞻前而不顧後的愚笨行為。如違章建築在台灣已成為了文化,不加蓋好像是一種浪費,違建者往往只看見眼前居住空間的擴大,卻忽略了居住安全與美觀的問題。

居住環境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觀念。二十一世紀居住的生活態度應採環境共生觀,也就是要注重社區的營造。舉例來說,一坪的的空間極小,但如果每一百戶都出一坪的空間,則每個人都可以享有100坪的公共設施,利人利己,造就雙贏。

點閱人次:2913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