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生應系輔導講座 分析親子與家庭問題
文/賴繪文  攝影/高美瑜   【2004/3/24】友善列印
台北市親職教育協會會長曾家炎先生,為同學說明親子與家庭問題的產生原因。
生應系24日上午十時於大典308舉辦了一場「當代婚姻與家庭問題分析」講座,請到台北市親職教育協會會長曾家炎先生為同學們演講。內容說明現在親子關係和家庭問題,依他多年來的經驗,歸納整理出各種造成家庭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讓身為「現職」孩子及未來父母的學生們參考,演溝不但生動活潑,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曾會長開頭就鼓勵同學「凡是熱心為別人鼓掌,在有生之年必能得到更熱烈的掌聲!」。他首先問同學愛不愛父母?會不會頂撞父母?許多同學的答案兩者都是肯定的,他表示,這就是「溝通」出現了問題,和不懂得「尊重」。雖然很多父母都很愛孩子,在物質方面盡量滿足,但孩子是否感到被尊重,這才是影響一生人格發展的關鍵。這是個衝突、人際關係糾結複雜、寂寞的年代,人人渴望被尊重、被關懷,可是有時候我們想傾吐心事,別人不見得真心要聽,於是我們感到受傷、失意。所有心理治療的案例,都是溝通失敗的案例。

他認為,孩子都是父母所造就出來的,父母如何對孩子「輸入」觀念,孩子就會照本宣科的「輸出」,從胎教開始就影響孩子的一生。他認為「好話要多說,廢話要少說,壞話不可說。」壞話說出去所造成的傷害是沒辦法補救的。常常造成壞話出口的原因是來自於壓力。壓力情境的自覺是很重要的,省察自己在哪種壓力下最容易引起情緒起伏,是哪種人、事、物,特別容易引起壓力,察覺到這樣的情境,才能事先做情緒上的調整。與家人相處時,如果正處於情緒壓力下,盡量少說話。如果會破口大罵,最好就離開現場。

曾會長又說,有兩個觀念「天下只有問題父母,沒有問題孩子」和「教育子女,絕對不要打、不要罵」,不管贊不贊成,他都相信父母愛自己的小孩,孩子不只會製造他自己的問題,還會製造別人的問題。然而如果親子間發生衝突,這個問題的確是大人的。身為父母如果效能不佳,多是因為語意不清和態度不堅,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他聽過很多父母都會罵孩子「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都不聽!」,科學實驗證明,「聽覺」學習只占了7%,肢體學習占了55%,剩下的是視覺學習,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說「言教不如身教」的原因,所看到的永遠比聽到的多。

現在父母和孩子出現問題有兩個大原因,一是愛太多。愛太多的父母會替孩子做太多事,養成不負責任的孩子,或者是要求孩子做太多的事。他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能力點,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照父母所鋪的路走,現代父母最要不得的就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的觀念,這也都是舊時代的父母所留下來的觀念。認識每人背景、經歷、能力不同,誰也無法取代他人,認識自己有多少時間、多少能力,如何運用,就不會無端羨慕他人。而這些,都該是要讓本人去體會的。

再者就是愛太少,愛太少的父母會時常的使用打、罵、責備的處罰方式,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某一部份沒有化解,所產生的恐懼、憤怒,和情緒累積,即使成長後還是會如影隨形,有很多孩子殺父母的,大多都是這種情形。

他指出,溝通共有12種絆腳石,分別是命令、威脅、教訓、建議、教導、責備、標籤、侮辱、揭穿、同情、詢問、欺騙。有一些字面上看來或許是正面的,但是卻會造成孩子心理的壓力。例如建議與教導,需要親子關係非常好才可以用,否則反而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問題,認為父母不過是馬後炮或多管閒事罷了。侮辱包括了諷刺和嘲笑,例如「你怎麼這麼沒用!」、「生你這個沒用的東西做什麼!」,這種話說來是十分嚴重的,就是孩子心理堆積壓力的來源。同情近似可憐,唯有自我價值低的人才不介意被同情,而自我價值低是很危險的。

曾會長做出結論,父母怎樣對待孩子,他們也用這樣的相處方式對待子女,甚至同事、部屬。孩子真正好的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而這不只是要反應在現在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能反應在二十年後的獨立自主上。很少人會為了當一個父母而去看書或學習,如何當一個父母都是援用以前父母的教育方式,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早已不適用於以往的教育方式,與孩子的溝通如果是親子關係,那這份關係只能維持二十年;如果是保持朋友的關係,這份關係才能保持永久。


點閱人次:3718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