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華岡一段史 文大教授追思一代哲人曉雲法師往生週年
-- 莫說愁 不悲秋 慈懷柔腸學古佛 錦繡年華不空過 相聚應惜緣
文/莊之淵     【2005/12/2】友善列印
文大張董事長與李校長率團參加圓寂典禮,張董事長代表文大祭拜(圖片來源:華梵)
曉雲法師去年10月15日圓寂。法師與文大的因緣啟肇於文大張其昀創辦人誠邀他任教。法師感於張創辦人高瞻遠矚的教育理念及對各教的寬廣胸襟,毅然放下在港經營多年的志業,飄然來到陌生的寶島,貢獻本校教育大業17年有餘。


部分文大教授曾經是法師的學生,對法師德行無限緬懷追思,史學系教授陳清香表示,她在史學系畢業後考上藝研所受教於法師,她接著任教同系所至今,當年許多等更多名聲、資源、信眾的佛教團體都還沒創辦佛教大學。

相較下人單力薄,名聲財力都較小的法師,以其少人聽懂的廣東國語,帶動弟子參加建校,大多弟子都認為不太可能做到,但因深信法師所以還是跟著做下去。在深宏悲願下,最終蓽路藍縷的創建全台第一所佛教大學-「華梵」,之後許多佛教團體也隨之成立多所大學。

憶及過往,陳教授說當初會開始投入佛藝史研究,緣起於讀藝研所時,法師建議她往這個在當時台灣無人研究的領域發展,她因此投入佛藝史的研究數十年。

法師七十餘年的藝術生涯,早年作品繼承了嶺南派風格,融東西之長,藉素基礎,技法比例精確,以透視技巧展現暈染法與高光法,繪外國景物,畫裡透露出閨秀之氣。她返國後出家,畫風返至傳統文人畫,以文人畫佈局和宣染來用筆,創作出禪修的境界。他的佛影圖,挹取了印度阿姜塔石窟壁畫的精華,融合了宋元以降的禪林故事,展現了東晉慧遠的佛影境界。

法師一直鼓勵學畫的學子們,對法華經、觀經等佛典進行變相畫創作,對興復傳統文化有重大貢獻。其一生波瀾壯闊,常要經歷許多不無人知的橫逆和阻礙,他靠著佛法的禪定與悲願方能竟功。其畫中都蘊含著出堅毅不拔、柔中帶剛的不凡毅力。

哲學系副教授周林靜說,當時他們在位於舊大恩館9樓的佛文所上課,裡面有佛堂與小教室,可以禪修或做佛事,她當時考上文大哲學碩博士班,以前在台大上佛學課時覺得佛學只是哲學的一派。後在文大哲碩班上法師的「佛教哲學」課,清晨6點就要上課,之前要先靜坐20分,等冥心沉濾後再開始上課。這課讓她對佛教有更深入的理解體悟,發現佛教在學理外更近真實生活的一面。

法師常舉辦或參加學術會議,為弘揚藝文而常辦藝文活動,他在首次的「清涼藝展」,就向故宮或史博館等單位借到許多珍貴的古文物藝品。展出禪畫、佛畫、現代經變圖、雕塑等作品,該展受到藝文界及教界讚揚。此外他曾在本校舉辦禪七與浴佛節晚會,這是全台第一次有大學內舉辦禪七;每週也辦禪修。周副教授當時因幫助法師辦展,而在課餘間更親近法師,她感到法師外圓內方,待人慈悲寬容,處世對事不對人,他單純直心中常隱現深刻睿智的一面,凡此種種令她至今都還印象深刻。

哲學系教授暨中華佛研所(前身為本校中華學術院佛學所)所長李志夫表示,法師來本校任教一年多後他就畢業去印度留學,回國後返母校任教時法師已在文大,法師人很慈祥和藹,帶學生頗好,一口廣東國語初聽不太懂,但聽久就習慣,法師的治學與創作都極為認真嚴謹,當時許多學生受他感召,課餘時依止他學佛。

近來華梵大學方辦完其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滿週年的各項紀念活動,有第六屆天台學研討會、感恩點燈、並邀書法家寫其法語及比賽,文物館展其藝品、書信及照片。點燈儀式中思憶起法師恩澤,不少華梵人紅了眼框。


曉雲法師相關網址

http://epaper.pccu.edu.tw/default.asp?NewsNo=5924
http://www.hfu.edu.tw/~pr/cn/index.htm
http://newwww.hfu.edu.tw/common_hfu-something.htm
http://www.hfu.edu.tw/~gfc/exfounder.htm

點閱人次: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