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打造未來媒體-web 2.0時代的新聞研究課題 陳順孝老師析探新聞未來趨勢
文/李渼詩  攝影/李渼詩   【2006/11/22】友善列印
分享與了解將是未來新聞平台的新趨勢!
畢業於新聞研究所、目前專任於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陳順孝老師,日前回校以「打造未來媒體-web 2.0時代的新聞研究課題」為題進行演講,陳順孝學長透過報導文體、新聞稿源、媒體建構、傳播生態等四個面向,說明新聞變遷和值得研究的課題,要新聞尖兵們了解新聞趨勢。

生長於戒嚴時代的陳順孝老師,大學時曾見證學生運動和地下報紙的發展,畢業後進主流報社當編輯,處理大家眼中最重要的要聞版,但心中仍存有一個疑問:誰來編寫像自己父母一樣的農民想看的新聞?弱勢的公民如何享用傳播權利?新聞報導如何促進社會公義?

種種疑問讓他面臨新的媒體趨勢時,有與一般新聞記者不一樣風貌見解。陳順孝老師說,自民國86年起在輔大創辦《生命力新聞》網站,當時希望能如美國記者史東(I. F. Stone)一樣,不依附政商勢力也能辦報,並希望實現地下刊物大串連的未竟之志;在內容發展上,期盼像新新聞學一樣用生動故事探討社會問題,也希望能像鄉村報刊網點一樣,用新聞專業為弱勢者服務,但遭遇到許多問題。

陳順孝老師說,當時電子報的成本雖然低,但技術門檻高,每一學年都要為了網站的架設與維護、程式的撰寫傷透腦筋,直到Web2.0出現。Web2.0一詞是歐萊禮(Tim O`Reilly)等人提出,用以泛指2000年美國網路泡沫化後陸續出現的,許多重要、精彩、極受歡迎的網路新應用。

陳順孝老師引述歐萊禮分析提到,web2.0是一種「蒐集群體智慧的網路運用」,具有七個特色,包括以網路為平臺、匯集群體智慧、以掌握和運用核心資料為核心競爭力、不斷推出新功能取代軟體升級、程式設計輕巧讓網友組裝現有資源就能創新、軟體跨平臺運用、豐富使用者的感受,以及不斷推出創新的網路運用服務。

部落格的崛起,是Web 2.0時代最容易被識別的特徵。陳順孝學長對web2.0的理解,是「參與、分享、互惠、想像、選擇、重組」,在集體參與、相互分享、彼此互惠的時代,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世界,對一個夢想創辦媒體的人而言,在web2.0時代,不一定需要募集巨額資金、購置昂貴設備、聘僱大批記者,最重要的反倒是想像力和組織力,也就是構思理想的媒體形態,然後去挑選適當科技和稿源,進行適當組合,就能做出一個質量俱佳的媒體

阿孝學長在今年五月推動《生命力新聞》web2.0化。用簡便的部落格平台—TypePad,並組裝flickr、youtube、wiki、PHPBB、Rollyo,以及google的搜尋引擎、論壇和文件編寫程式等等科技,建立一個比大眾媒體網站更強大的新聞平台。
同時編選部落格和國內外媒體優質報導,用RSS技術聯播,與我們自製的報導相輔相成,不但補足《生命力新聞》採訪網的疏漏,還布建出深度、廣度、速度都不輸大眾媒體的新聞稿源供應線。

web2.0帶動的傳播科技發展和新聞稿源擴充,不僅可以辦出更符合理想的媒體,也可以幫助更多欠缺人力、資源、技術的大學系所、非營利組織、社會行動者建構自己的網站、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民主參與媒體理論期待的「社會內各團體、組織、和社區都應擁有他們自己的媒體」的夢想能夠成真,也讓公民新聞學倡議的公眾自行「蒐集、報導、分析、散播新聞」以「提供民主所需的獨立地、可信地、準確地、廣泛地、切合需求地資訊」的理想,能夠在台灣實現。

此外,陳順孝學長透過報導文體、新聞稿源、媒體建構、傳播生態等四個面向,說明新聞變遷和值得研究的課題。首先,報導文體方面,傳統新聞由職業記者採訪報導,以第三人稱報導來建構客觀形象,公民新聞則由公眾書寫自身見聞,通常採取第一人稱敘事。

其次,新聞稿源方面,傳統媒體新聞由記者在固定路線上採訪,稿量穩定但題材高度重複,公民新聞由公眾在各自領域撰寫自身見聞,題材多樣但新聞質量難以穩定,如何建構互補的新聞資訊蒐集網絡,兼容兩類新聞,互補有無,是新時代媒體的重要課題。

第三,媒體建構方面,大眾媒體是個龐大的科層組織,往往需要數十億購置的設備、數百人組成的團隊,才能營造出強大的競爭力;公民媒體則輕靈多樣,可以個人經營、集體書寫、集體編輯、也可以集體審議,只要有想像力、有執行力,即使沒錢,也能成就霸業,在web2.0時代,想像力已經超越財力,成為媒體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最後,對於傳播生態的影響,阿孝學長提出幾個思考方向,包括當公民辦報蔚為風潮,傳統媒體如何因應?如何和公民媒體既競爭又合作?如何區隔、如何互補?新德傳播體系的特質為何?能否形成公共論壇?這個傳播體系如何與大眾媒體傳播體系互動?如何交互影響?新媒體強調讀者的高度參與,讀者可以藉由回應機制發表迴響、補充或修訂意見,甚至還可以修訂原稿,如何吸納讀者的智慧?接受讀者的指正?又如何面對讀者的謾罵?如何防範讀者的亂改或其他攻擊?當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媒體,究竟是每個人都擁有了自己的媒體?還是只有重度使用者擁有自己的媒體?對於許多沒時間、沒機緣上網的民眾根本沒有自己的媒體?這會縮小數位落差還是形成新的數位落差?如何用web2.0改良數位落差?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陳順孝強調,透過實踐體認到新聞教學和研究必須有所變革,必須從討論一則新聞的報導提升到一個媒體的建構,必須從傳承既有知識轉向探索未知,既有知識不一定不能適用未來,但必須經過實踐檢驗,找出變與不變的法則,必須從課堂討論轉向親身實驗——web2.0提供我們簡便而強

點閱人次: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