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華岡大講堂 毛治國揭「創新密碼」 籲以創新因應「烏卡時代」、突破台灣代工宿命
文/楊湘鈞  攝影/戴見安   【2021/1/5】友善列印
行政院前院長毛治國12 月29日於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大講堂專題演講指出,必須以創意創新,因應當今易變、不確定、複雜、模糊的「烏卡時代(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VUCA)」,進而突破台灣代工宿命;對教育來說,須從「機、微、隱、漸」四個面向,培養下一代的洞察力及提問力。


文大去年開始在校長徐興慶倡議下,推出大型高素質的學術論壇「華岡大講堂」。毛治國應邀以「創新面面觀」為題演講,並與故宮博物院文創行銷處林國平處長、吉而好文創總裁侯淵棠、文大研發長顏敏仁,對談故宮文創暨服務創新、台灣文創產業現況,以及大學推動產學創新實踐教育等熱門話題。

徐興慶說,毛治國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工作經歷涵蓋學、官、產界,完成台灣高鐵規劃並引進BOT模式、推動電信三法,以及中華電信民營化再造企業競爭力等,很感謝他能與文大師生分享創新經驗。

毛治國以源於軍事界、後被用來描述新世代商業世界的「烏卡時代」破題表示,管理界提出以敏捷式管理因應,「其實更關鍵的是創新」。他以「下駟對上駟」為例指出,田忌就是從創意角度洞察人的慣性思維、不按牌理出牌,終而找到以弱勝強的機會,「創新的密碼就是要打破不自覺的習慣性」。

他並舉兩個當年在MIT求學時的事例表示,更該看重的是發掘「問題背後的問題(QBQ)」的能力,以及屬於一流創新的提問能力,比屬於二流創新的解題能力更重要。

毛治國表示,敏銳的洞察力是創意、創新的基礎,可從制事機先,見微知著、洞見隱晦事理、見端知末的「機、微、隱、漸」四面向著手,進而從碎片化的資訊中,解構重組出有意義的「概念」。

他以「蘇花改」為例說明,最早「蘇花高」階段建設派、環保派爭執難解,他則從「給我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訴求中,重新把「該不該建」的問題定義為「該如何建」,進而取得話語權並建立理性溝通平台,終能順利動工興建。

毛治國表示,發現痛點、解決真實問題,就是創造價值的創新起點;創新風險雖高,但失敗是成功之母;另一方面也要了解,成功是失敗之本,不要違反創新精神的盲目複製,就能跳出倖存者偏差的陷阱,使企業永續經營。

「台灣後製加工還沒系統化、完整化,這是教育界可以努力的方向。」毛治國指出,必須透過「機、微、隱、漸」發掘創新經濟,以建立未來台灣新經濟模型。可以藉由教育讓學生去體驗、探索,養成創意思維習慣與生活工作態度,最後就會去實踐。

林國平分享了故宮近幾年積極透過各種媒材介紹故宮文物,以及透過互動科技,讓人與文物產生聯繫的努力,「讓文物更有溫度,讓故宮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博物館,要讓博物館像行動手提箱,可以讓大家把文物帶著走」。

侯淵棠則以「碗粿、披薩」、「善化牛肉、神戶牛」、「檳榔、檳榔西施」的對比,說明文化與文化創意的差別表示,「文化沒創意就沒有生命力、創意沒有文化就沒有掌握力」。

新聞影音:

點閱人次: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