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華岡亮點
111年度傑出校友馬詠睿 打破常規、快速行動的「傳播之王」
文/傑出校友採訪小組--曾子庭     【2022/2/24】友善列印
近年來被大眾所喜愛的熱播節目「聲林之王」以及「料理之王」,自開播以來討論度居高不下,如此成功的節目作品,幕後推手正是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在節目中擔任總監製的馬詠睿學長。馬詠睿學長從華視的新聞記者做起,跨足各項媒體領域,從基層到管理,一路堅持自己的目標,敢於行動並不斷的突破舒適圈。馬學長鼓勵學弟妹:在職場要隨時做好準備,把握機會凸顯自我價值,只要願意開始永遠不嫌遲。

畢業已超過30多年的馬詠睿學長,曾在109年返校擔任畢業典禮的致詞嘉賓,當時擔任東森新聞雲副董事長的他,曾以「打破常規,快速行動」八個字期勉學弟妹們積極行動,要學弟妹們勇於改變,跟上世界的脈動,才可以避免被淘汰,馬詠睿學長時常回到母校傳承自身奮鬥經驗,協助母校辦學,給予學弟妹勉勵和指導,但事實上學長與文化大學的緣分遠不僅於此。

原就讀專科學校的馬詠睿學長,在學時期就已展現了身為傳播人的天賦,在各項社團中活躍的他,時常受到身邊的親朋好友鼓勵、推薦他深耕傳播領域,因此學長畢業後服兵役期間,即利用有限的假期到各大學旁聽大眾傳播的課程,逐漸的對於傳播領域有了更深的認識。退伍後,學長以插班生的身分考進文大大傳系就讀,這也是學長與文大結緣的開始。

為何特別青睞電視媒體?學長分享一段當時在媒體圈流傳的玩笑話:報社記者遇到雜誌記者非常敬佩的說:「這件事情,你就只聽到一句話而已,你可以寫一萬五千字。」電視記者遇到報社記者說:「這麼簡單的事情,你竟然可以寫出五千個字。」但雜誌記者遇到電視記者卻說:「這麼複雜的事情,你竟然能夠在三百個字以內,把它解釋那麼清楚!」馬學長表示:媒體的領域中大家的方向不同、各有千秋,所以自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而他自認比較適合電視新聞的領域。

馬詠睿學長提到,大傳系對於一個電視新聞工作從業人員來講最大的優勢是,大傳的領域講求培育通用人才,這對時常要接觸不同領域知識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助力。所以,他還是一名初出茅廬的記者時,除了自己的交通線、社會警政線,還要經常代班到財經線,也讓他有機會涉獵許多不同領域的事務,進而增加自己的價值與知識。也因為學長這廣泛涉獵的特質,讓他在前往南部擔任特派員的經歷中接觸了管理職位與領域,更因此開啟了他從基層走向管理的道路。

馬詠睿學長雖始終堅定自己的目標且義無反顧,卻曾遭遇舉足不前、不夠自信的瓶頸期。回想起當年離開華視新聞,輾轉到了東森電視台擔任經理,未久即被三立電視台看中,邀請他到三立電視台擔任新聞部副總。當時學長也曾擔心過自己實力不足,無法擔綱大任,因此求助過師長,得到了這樣的回應:「副總沒什麼了不起,就算是總經理上面還有副董事長、董事長、副總裁、總裁,還有這麼多高層,你只是個副總,距離還很遠呢!」有了師長的鼓勵,學長也不再猶豫,前往三立迎接新的挑戰;也因為學長突出的表現,在三立僅短短待了九個月,就又被東森給邀請回去了。學長笑稱:「這樣被不同公司邀請來邀請去的方式待遇會晉升的比較快!」

東森集團讓馬詠睿學長學習到很多,對於他而言東森集團就像一個家,他始終感謝東森集團對於他的栽培,以往在各家媒體間兜兜轉轉最終都還是會回到東森集團,然而這次的離開東森集團,馬詠睿學長卻是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情,決心不再回頭,他說因為自己想去實現與創造一些自己的想法,同時他也鼓勵年輕人勇敢去嘗試。

如今擔任新媒體【浪LIVE】公司顧問的馬學長,又是如何與年輕員工相處呢?他表示:基本上就是自己要擁有年輕的心態,如果心態老了,就很難跟年輕人相處。不同年紀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跟年輕人相處要去融入他們的方式,貼近他們,並且去了解時代的變化,因為時代變化迅速,社會一直在變,要跟得上改變,不然很容易就被社會洪流吞噬。

涉獵廣泛的馬詠睿學長在他的工作經驗中也有許多與對岸媒體接觸的機會,像是引進多部對岸的知名節目如:「爸爸去那兒」等,長時間奔走在兩岸媒體產業、為促進兩岸交流努力同時,學長對於兩岸的媒體市場變化也有極大的感觸。他說:在早期民國七十、八十年代,對岸還沒興起娛樂產業,每年產業的總營業額大約也只有新台幣六十億元,而台灣僅是無線三台加起來就有兩百億元的營業額。但二十年以後,對岸光一個電視台的營業額就已經是五百億元,而全台灣所有的媒體加起來的營業額也不到五百億元。

學長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兩岸市場經濟規模不一樣,大陸經濟規模大,因此廣告的收益增加,所以製作人敢想敢做,也敢嘗試;反觀台灣有線電視台出現得又多又快,經濟規模不夠大,分食者卻越來越多,導致節目預算嚴重不足,台灣製作人沒有想像空間,就連他自己也曾有許多構想與創意,最終都因經費限制扼殺於搖籃中。

但就算如此,也無法讓馬學長停止他的創意,談起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學長表示那莫過於他籌畫的「泳渡台灣海峽」,這是兩岸體育交流的重大盛事,這場活動可謂空前絕後,歷時四天,兩岸共派出12名游泳健將接力,從新竹南寮游泳到福建平潭。

然而,令學長無法忘懷的並不是這個活動有多盛大,而是在活動中他再次體悟到了兩岸電視台之間資源與技術上的差異,回想起當時,合作的電視台派出龐大團隊赴台轉播,然後使用了移動狀態中也可以連通衛星的通信系統「動中通」,合作團隊租了一艘大型運輸船,並將「動中通」固定在甲板上,時刻注意轉播信號,可見對於活動重視。

也正是在那一刻,學長了解到兩岸做節目的概念是不一樣,從人力來說,台灣的技術人員需要身兼多職,但對岸卻是一個專業有多個人力相互幫忙;兩岸的技術專長方面也不同,基本上台灣在演藝方面的人才培養及工程技術還不錯,但大陸在科技方面較具優勢。學長感慨,以如今台灣的媒體產業市場的資源與資金,恐怕很難再有此壯舉。

傳統媒體轉型是必然的趨勢,而科技的進步也帶給閱聽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體驗,勇於創新,不局限於環境,成為必須學習的地方。致力於媒體產業發展的馬詠睿學長,對於媒體產業的轉型與變化頗有感觸,短短的幾十年間,媒體產業與生態都產生了大幅的變化,報紙衰退、電視台走向產業的後段班,新媒體的崛起,讓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學長認為:以後的世界是科技領導的世界,科技會引導整個社會潮流的脈動,所有事情都是跟著科技在走,只要專業領域跟不上科技的變化,就將面臨淘汰的命運。因而,在這種新科技變化的年代,馬學長鼓勵大家更應該嘗試不同的新事物,即使台灣傳播界面臨資源、發展有限的情況,也要具備創意能力,畢竟創意無價,利用新的模式和創意,與未來的主流新科技搭配,唯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想法才是不變的硬道理。

時代革新、變化迅速,媒體業形式也不斷改變,因此馬學長也勉勵學弟妹要時刻了解產業的變化,尤其現在自媒體發達,不能再死守傳統的想法,而是要找到新的出路,畢竟環境已經不同。

馬學長說當年他報考華視時,有三千多名應試者,最後只錄取了十幾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要能脫穎而出實在不容易。「但現在就不同了」他開玩笑的說,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一個人都要趕快跟他說對不起,因為那個人有可能是記者,如今記者眾多,要能夠搞清楚趨勢的方向,例如:利用如今盛行的自媒體平台造自我價值,而不是苦等舊媒體的機會,改變自身想法,或是融入新社會時代與科技,才能去創造自己理想的未來。

馬詠睿學長原本可以待在熟悉的體環境中穩定發展,但他總是勇於突破自己,從離開無線三台到現在跨足新媒體,展現的膽識與智慧,是值得學弟妹學習的對象,更是他的座右銘「人生本是一場永無止盡的奮鬥」的最佳實踐者。他解釋,人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是永遠不要停下腳步,唯有奮鬥才是前進的動力。

他也肯定母校的教學成果,畢業多年後,每每回到學校,給予他最大的感觸是,系所培育學生的方向越來越清楚,從原先培育的通用人才,慢慢的走向專業人才,在許多實務課程和公關課程上都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這些變化可以從學生畢業製作的作品慢慢展現出業界水平之中感受到。

馬學長說:其實大傳系的課程比較豐富多元,教學也較活潑,實務課程也多,正巧符合如今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所需的多元人才,現在死死板板的到外面不好找工作,活潑才能跟社會接軌,也才能更順利的就業,如今的社會是科技領導的社會,求新求變更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母校即將過六十歲生日前夕,馬學長十分感謝母校的栽培,並慶幸自己可以將當年所學實際利用於職涯之上,同時也認為文大六十年來作育英才,對於國家社會的貢獻非凡;六十載的風雨,成就了菁英無數;六十年的耕耘,培育了桃李滿園。文大孕育了一代代的菁英份子,讓身為校友他感到非常自豪,展望未來,相信母校一定能夠砥礪前行,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一定可以創造更好的成績。

新聞影音:

點閱人次: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