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頒發市政系校友陳英凱114年度傑出校友 | |||
|
|||
|
|||
在文化大學的求學期間,陳英凱原本對都市發展充滿興趣,曾參與社子島開發案,但當教授告知開發可能需要二十年以上時,他開始思考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等待長期成果。於是,他選擇輔修企業管理,並自學日語,逐步調整職涯方向。 在大學時光中,最令他受益的課程之一是會計。他認為:「會計是所有企業經營的基礎,若不懂財務,幾乎無法掌握企業狀況。」為了學好這門課,他每週日都埋首於大典館自習室,累積紮實的財務管理能力。此外,他對語文也充滿熱情,特別熱愛新詩,並在國文課程中透過表演《中山狼傳》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雖然曾考慮轉學至政大外交系,但他最終選擇留下,並發現文大人的適應力與抗壓性特別強。這種特質,讓他在職場上更具韌性,也促使他日後積極錄用文大校友。他的公司中有多位文化大學畢業生,無論是市政系同學負責企業採購,或法文系學弟擔任日商溝通窗口,皆展現了出色的適應力與責任感。 畢業後,陳英凱進入國際漁業市場,其事業涵蓋加拿大、格陵蘭、冰島、挪威等國,專注於柳葉魚與鯖魚的供應鏈管理。雖然市政系與漁業看似無關,但他憑藉日語能力與企管知識迅速融入產業,並學會在國際市場中靈活應變。 他回憶初入行時,曾在北歐漁獲工廠工作,親自處理魚貨,驗魚、搬魚,甚至被冰冷的海水潑濕全身,卻仍得全神貫注確保漁獲品質。這段經歷讓他深刻理解:「成功來自於腳踏實地,而非光鮮亮麗的談判桌。」 他的企業經營哲學強調務實與適應力,認為商場如海洋,只有尊重市場規則、隨時調整策略,才能在變動中站穩腳步。此外,他深信誠信是企業長久發展的關鍵,堅持與供應商建立長期信任關係,確保穩定的市場競爭力。 陳英凱始終強調,企業經營的核心在於吃苦耐勞與創造機會。他曾帶領團隊遠赴北歐,面對24小時不間斷的魚貨採購,嚴寒低溫與高壓環境,然而,文大畢業的夥伴們都能適應挑戰,展現強大的抗壓能力。他認為:「吃苦是我絕對不會輸別人的地方。」 此外,他強調建立人脈與信任關係的重要性。在北歐漁業市場,日商掌控供應鏈,他透過日語優勢與誠信經營,成功取得供應商的信任,並透過策略合作,逐步擴展市場版圖。他認為,企業主不應只專注於業務數字,而要深入市場,了解供應鏈的每個環節,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陳英凱學長勉勵學弟妹:「世界很大,機會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即刻成功,關鍵在於你是否準備好了。」他認為,許多人在年輕時容易急於求成,看到別人成功就想立刻跟進,卻忽略了成功背後的長期積累。他強調:「與其盲目追趕,不如耐心學習,把該學的東西扎實掌握,當機會來臨時,你才能真正抓住它。」 此外,他鼓勵學弟妹,不要害怕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因為「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他舉例,當初在文大自學日語,原本只是興趣使然,沒想到日後進入國際市場時,這項能力成為他與日本供應商建立合作的關鍵。他提醒大家:「所有的學習,當下可能看不出價值,但未來一定會派上用場。」 最後,他特別強調,懂得等待,比急於成功更重要。「海洋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大自然有自己的節奏,漁獲不是一天就能成長,市場也不會一天就成熟。你能做的,就是累積經驗,耐心等待,當適合的時機來了,你才會成為最適合的人選。」 除了企業經營,陳英凱也積極投入社會公益與母校回饋。他擔任陳德成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資助偏鄉長者供餐、急難救助等公益活動。他認為,企業的成功不僅來自財務表現,更應透過公益與社會責任,創造更大的價值。 此外,他透過校友會強化文大畢業生的連結,並提供實習與獎學金,希望幫助學弟妹更順利進入職場。他深信,文化大學擁有強大的校友網絡,只要善用這些資源,就能提升整體競爭力,讓文化人發光發熱。 陳英凱的故事,展現文大人的適應力、韌性與不懈學習精神。他以謙遜務實的態度走向世界,在國際漁業市場闖出一片天,同時不忘回饋母校與社會,成就了真正的「海洋人生」。 |
|||
新聞影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