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中國文化大學頒授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院長曾照薰 114年度傑出校友殊榮
    【2025/3/4】友善列印
中國文化大學頒授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院長曾照薰114年度傑出校友殊榮,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傑出校友,她的舞蹈人生橫跨表演、教育與文化外交,不僅透過舞台展現身體語言的極致,更將藝術視為文化交流的橋樑,帶領臺灣舞蹈走向國際。在她的世界裡,舞蹈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人生態度,體現愛與堅持的精神。

舞蹈是一門高度講究細節與技術的藝術,而曾照薰在舞台上的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基本功的重要性。1996年,她在民族舞劇《七夕雨》中擔任織女一角,指導老師許梨美提醒她:「七個仙女同時出場時,觀眾必須一眼看出誰是織女,這是主角的責任。」這番話讓她意識到,舞者的表現不僅來自外在技術,更來自內在的細膩控制與表演張力。為了達到這個標準,她在排練結束後,仍獨自留下練習,從腳步的輕重、手臂的弧度到眼神的傳遞,反覆雕琢每個細節,讓身體能夠真正融入角色。

她認為,技巧並不只是腿舉多高、能轉幾圈,而是如何在舉手投足之間展現最扎實的基本功。舞蹈的核心,在於對動作的精準控制與內在張力的展現,這種對細節的要求,也成為她日後教學理念的基礎。

在文化大學求學期間,曾照薰參與了歐洲巡演,這趟旅程拓展了她的藝術視野,也改變了她對舞蹈的理解。除了在德國進行重點演出,她還參訪了荷蘭、英國、瑞士等國家的文化景點,從白金漢宮的莊嚴儀式到羅浮宮的藝術瑰寶,都讓她深刻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

她回憶,在歐洲巡演中,舞者之間的默契與包容尤為重要,舞蹈並非個人獨秀,而是一場團隊協作的藝術。這段經歷讓她更加體悟,表演藝術不僅是身體的語言,也是文化的交流,舞者必須具備開放的心態,才能真正理解藝術的多元性。

曾照薰的啟蒙老師許惠美對她影響深遠。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舞,她便在許老師的指導下磨練基本功,而這段學習並不限於舞蹈技藝,更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在國中時期,她曾因家庭變故短暫與許老師同住,這段時間讓她學會如何透過生活中的細節鍛鍊自律,例如如何保持步伐輕盈、用餐後如何整理餐具、如何讓環境保持整潔等。

許惠美老師曾說:「舞蹈的藝術養成始於生活教育。」這句話深深影響了曾照薰,她相信,自律與細膩不僅是舞蹈的基礎,也是品格塑造的重要關鍵。因此,在她的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練習技巧,更強調如何將細節融入日常,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曾照薰的文化外交之路,始於2012年的「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當時,因學生推薦,她意外接下帶隊老師的職責,從此開啟了一段將臺灣舞蹈文化推向國際的旅程。

在汶萊訪問期間,她面對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挑戰,憑藉靈活的應變能力,她設計了一場京劇臉譜展示秀,讓當地小學生透過舞台動作展現自己的創意,讓靜態的臉譜作品變得生動有趣。在另一場交流活動中,學生們以剪紙藝術結合書法,透過即興創作展示中華文化的精髓。這些創新的呈現方式,讓臺灣文化在國際上留下深刻印象。

她還曾帶領團隊參與汶萊蘇丹國王生日慶典,當國王親自走入群眾,看到穿著中式服裝的臺灣青年團時,特別停下腳步寒暄,並與他們合影。隔日,這張合影登上汶萊各大報紙頭版,使臺灣成為當地熱議的話題,成功透過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能見度。

此外,她帶領團隊前往義大利,以舞蹈結合布袋戲與國樂,展現臺灣文化的多樣性,甚至獲得當地議會的特別邀請,參訪議會建築並接受官方致意。她深信,文化是最好的外交工具,而舞蹈能夠跨越語言,直擊人心,成為臺灣在國際舞台上最有力的名片。

曾照薰在教學上強調突破自我與多元學習。她發現,許多學生因為習慣某一種舞風,而對其他舞蹈形式存有偏見,她鼓勵學生跨出舒適圈,學習不同風格的肢體語彙,如同學習語言一般,掌握越多舞蹈語言,越能提升表達能力。

她也鼓勵學生培養美感體驗,不侷限於舞蹈課程,而是從美術、音樂、戲劇等多方面汲取靈感。她認為,藝術的學習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透過觀察與感受世界,才能在舞台上呈現更深層的情感與故事。
結語——用舞蹈傳遞愛與堅持

曾照薰的人生,是一場關於愛與堅持的舞蹈。她不僅在舞台上追求藝術極致,更將這份熱情帶入教育與文化交流。她用身體語言講述故事,將臺灣文化推向國際,並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突破自我,擁抱多元可能。對她而言,舞蹈不只是技藝,而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跨越疆界,連結人心,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美與深度。


新聞影音:

點閱人次: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