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中文研究所論文發表會觸角延伸到流行歌
文/吳曉珊  攝影/李文瀚   【2004/3/26】友善列印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朗朗上口的流行歌詞作者,也被納入文學史研究中,成為學術殿堂的研究對象。25日下午,中文研究所假大忠館敬業堂舉行的論文發表會,要顛覆以往一般人對傳統文學的刻板印象。

中文碩三的蘇春榮以詩、詞、曲、賦、新詩的研究態度,去討論現代流行歌詞,企圖發掘出流行歌詞的文學價值。蘇春榮以襲捲、風靡80年代台灣的羅大佑為例指出,羅大佑充滿批判、抗議的針砭時作,如歌詞〈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五十塊錢〉等,在在真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狀。

例如〈之乎者也〉中的「剪刀等待之,清湯掛麵乎,尊師重道者,莫過如此也,風花雪月之,嘩啦啦啦乎,所謂民歌者,是否如此也」,蘇春榮說,歌詞內容對當時僵化、一言堂式的教育體制,進行了莫大的諷刺。其中,更引用學生對於髮禁敢怒不敢言的遵守態度,再以對尊師重道的疑惑,幽了每日站在校門口拿著剪刀、量尺檢查學生頭髮的教官一默。

獨樹一格的反省風格,如〈未來的主人翁〉歌詞中「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污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蘇春榮指出,在當時還不知網路為何物的80年代初期,羅大佑就透過歌詞預見了未來世界的擁擠、不堪,和現今整日泡網咖的「電腦兒童」相對照,更顯現出這首歌歷久彌新的價值。

「現代詩在文學史中可以被討論,現代詩也可以被填入流行歌詞,那像羅大佑、李宗盛、周治平、鄭智化、伍佰等創作人,他們的故事、作品是否也應該被寫入文學史中,為當代的流行文學做一完整註腳?」蘇同學在結論時,提出這樣的反問,大膽突破以往研究傳統文學的思考模式。

此場發表論文的五位同學,都是中研碩三的學生,分別為:蕭佩瑩〈從唐傳奇奴婢僕役形象窺探唐代社會〉,由張健老師講評;吳宗孟〈由《左傳》會盟事蹟分類談春秋時代會盟的意義〉,由黃沛榮老師講評;陳惠雯〈呂柟與關學的學術淵源初探〉,由王俊彥老師講評。以及黃小民〈試論《雙月記》中的女性形象〉,由宋如珊老師講評;蘇春榮〈現代歌詞作者入文學史之可能探論-以羅大佑詞作為例〉,則由廖一瑾老師講評。


點閱人次:3585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