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國樂系邀請二胡大師霍世潔 演講「港台兩地國樂環境的比較」
文/黃鑫民  攝影/洪充惠   【2004/4/6】友善列印
二胡大師霍世潔5日應邀來文大演講,他回憶過去台灣國樂發展初期,許多前輩為了練習國樂,聽的是大陸的廣播,因為那時政治敏感,聽到一半還會出現干擾的雜音,不然就是偷偷帶些黑膠唱片以及錄音帶回台灣練習,自己探索,可不像現在晚生,有高科技的設備可供輔助,雖然方便,卻也造成太依賴科技而失去個人演奏風格。

二胡大師霍世潔說,台灣近10年來國樂發展越來越蓬勃,可歸功於台灣有獨立的國樂系(如華岡藝校、文大、藝術大學等),而不是附屬於音樂系的分支,使得台灣國樂環境制度發展更好。70年代曾任香港中樂團中胡首席的霍世潔說,那時國樂人才來自大陸北方及南方,樂團首要工作則在融合南北方迥然不同的風格,以及針對樂團較強的聲部,創作非常重要的演奏的樂曲,國樂漸趨「交響化」。

她建議,國樂系的同學多吸收不同的資訊,如主修胡琴的同學可向主修鋼琴的同學借譜來練習,或者接觸戲曲這方面的材料,因為現在高科技的輔助,許多同學反而依樣畫葫蘆,失去自己獨特的風格,每個人生長環境、思想都不一樣,詮釋的角度當然不可能相同,音樂不是規模,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

什麼是「大師」?霍世潔強調她個人認為,手頭上有很多曲子,很好的詮釋版本,能勾動聽眾的心,而且別人無法超越,才能稱得上是大師。她說現在同學在學校所學的可說是「技術」,需要不斷的練習,這屬於「演奏家」的層面。想成為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必須結合「技術」與「藝術」,而「藝術」則是人生經驗,經過社會的洗鍊、狡詐、挫折,才能更加投入、詮釋樂曲的感情。

談到未來的出路,除了演奏、加入交響樂、藝術行政的幕後工作,還有教學,在場來聽演講的同學大部分都偏向教學,霍世潔則叮嚀當老師絕對不能只是想到錢,初學者就像一張白紙,無法判斷老師的好壞,所以老師的使命感是很大的。她起初教學時,發覺會演奏可不代表會教,自己還得回想以前老師是怎麼教的,且要一眼指出學生的缺點,否則學生很難學會。

演講結束後,霍世潔也鼓勵同學多加參與本週胡琴藝術節,不用去大陸就可欣賞大師級的表演,絕對值回票價。去年因SARS而被迫取消,這次台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了霍世潔、閔惠芬、蕭白鏞、嚴潔敏、朱昌耀、宋飛等當今華人世界知名胡琴演奏家齊聚一堂演奏,如此機會不好好把握,更待何時?

點閱人次:3867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