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李羅權談我國衛星之發展
文/邱珮瑩  攝影/張維倫   【2004/10/22】友善列印
由文大大氣系主辦一系列的「院士與科學大師現身說系列講座:在變遷中追求永續發展」活動,21日下午假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第五場講座。會中邀請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中研院院士李羅權博士,以「華衛面面觀」為題演說,他介紹中華衛星、太空科技的發展和影響。文大校長李天任與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教授陳良健分別擔任該講座的主持人及與談人。

李羅權博士表示,國家實驗研究院涵蓋的層面,包含了科技及環境永續發展兩方面,像是太空科技的發展趨勢、未來的計畫,還有中華衛星的研發。他特別介紹華衛一、二、三號的功用、任務,它們對太空史上的影響,及使台灣太空科技登上國際舞台的歷程。

李羅權說,台灣在2004年5月21日發射華衛二號進入太空時代,可以說是歷史上重大的一刻。它有多重拍攝的功能,具高解析度;除了赤道裂縫外,全世界的太空動態,它都能掌握,而且它的發展,與現今所談的環境永續經營,關係最密切。

華衛二號主要的任務有遙測、大氣科學等兩部分。在遙測方面,李羅權說,它對於土地利用、環境監控上,發揮很大的功用,如果哪個地區有水污染的情形,由於它的解析度高,從衛星圖上,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就可通知環保署做進一步的調查、懲治;在七二水災災情說明上,它也帶給政府很大的幫助,因為它能很快掌握環境被破壞的情況,政府可以儘快進行控制。

在大氣科學上,李羅權說,藉著華衛二號,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以衛星來研究各種高空短暫發光現象,觀測到的現象有「藍色噴流」、「巨大噴流」、「紅色精靈」、「淘氣精靈」等,其中,「巨大噴流」是台灣研究團隊首先發現的,因此,美國Nature雜誌也特地報導了這項研究成果。

李羅權表示,華衛一號於1999年發射升空,在2004年收回,原本預計的壽命時間是2年,卻多活了3年,這是值得慶賀的事。這段期間,華衛一號完成了海洋水色照相的任務,更發現了太空中電離層離子洞,在2000年時,觀察到磁暴的產生。

華衛三號預計在2005年年底發射,李羅權說,它的任務為由接收GPS衛星訊號,在大氣中傳播所受的折射量,來推算大氣的溫度、壓力、水汽壓力等,就可用於進行即時的氣象預報。

目前也是行政院國家太空計畫室主任的李羅權博士,於台大物理系畢業後,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取得物理碩士、博士學位。他曾擔任美國太空總署哥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利蘭大學客座助理教授、阿拉斯加大學物理系教授、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理學院院長、國家太空計畫室首席科學家、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編輯;過去曾任東京大學、馬利蘭大學、巴西太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名古屋大學等客座教授、科學家。

點閱人次:4350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