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媒體文化價值何在? 青年公民嚮往另類清新主流媒體
-- -2005年青年國是會議 媒體與文化專家與青年公民對話激證
文/廖珮君     【2005/8/14】友善列印
媒體與文化如何結合成為新主流?媒體與政府之間角色定義該如何區分?媒體的現況爭議等,均成為2005年國是會議的主流議題,引爆七年級生與聽證專家激辯討論,這場會議更突顯青年審議民主的價值趨勢。



2005青年國是會議於13日在文大曉峰紀念館2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媒體與文化」專家聽證會,青年公民們經過分組腦力激盪後,各小組分別討論出對現今媒體的問題與看法,由青輔會邀請政界、業界與學界的專家,來為青年公民們解答,專家們妙語如珠,不僅彼此間熱列討論,與公民們互動密切,場內不時傳出陣陣笑聲,現場氣氛相當熱絡。

正因媒體是現今價值主導者,一躍成為大眾民生意識影響主軸,也因而引發不少青年公民對此類議題的高度興趣,加上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在有線頻道審照風波的主導人現任新聞局長姚文智,還有不少資深記者,包括了中國時報記者何榮幸、寶島新聲電台Super大國民主持人簡余晏、台灣記者協會會長呂東熹、世新大學教授陳清河等5人,議題新聞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也讓這場「媒體與文化」的會場議事氣氛濃厚。

聽證會一開始由中國時報記者,同時也是記協第一屆會長何榮幸發言。他認為此次青年公民們提出的問題多著重於政府面,忽略業者的角色,媒體老闆與工作者其實是形成當今媒體亂象的關鍵。媒體老闆面對政治和經濟等雙重力量的拉扯,在選擇報導內容時,如何取得平衡點?新聞工作者該以「職業」或「志業」的眼光來看待自身工作?何榮幸建議業者與公民們應好好思考這兩個問題。

寶島新聲電台Super大國民主持人簡余晏則提到,對於公民們希望建立公正獨立的媒體監督單位,她認為相當困難,因為媒體監督單位是由人組成,只要是人便會有私心,很難做到真正地公正獨立。

她建議用一般大眾的力量來改善媒體亂象,譬如可以在校園內成立類似媒體監督單位,討論、批評或讚揚媒體節目的內容,利用每一位閱聽人投入新聞的力量來做改變。

長久以來,記者該不該有專業證照?何謂記者的專業?如何認定?一直是學界業界爭論已久的話題,青年公民們自然也不例外,記協會長呂東熹相當肯定地表示,如同律師、會計師擁有執照般,記者一定也要有專業證照。他舉之前網友杜撰周星馳要拍電影-少林棒球的故事,卻被記者當成新聞來報導的事件為例,證明新聞工作者的不專業對媒體公信力的傷害有多大。

呂東熹建議,新聞教育工作者授課時,應告訴學生記者該扮演的角色為何?如何維護自身工作權?讓學生對新聞工作有更深刻的了解。

世新大學陳清河教授則回應呂東熹會長的說法,他同意學校教育應該包含新聞倫理道德,但是學校教授往往分成兩種,一為從未跨足實務界的老師,往往只懂得理論派,也就是所謂的唱高調,另一種則是實務界聘來的老師,卻又不講理論,兩者之間很難尋出平衡點。

青年公民們群對這場聽證專家議論表示,記者工作是每位剛畢業的新聞系所學生最嚮往的職業,對新聞價值憧憬更高,相對新聞道德地位也高,但一旦踏入新聞大染缸裡,如何「濁清流向上」則是未來每位有機會擔任新聞記者最重要的目標,這也是這場審議聽證會裡重新釐清的媒體生態的另類體會。

點閱人次:3028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