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掌握青年發聲 社會推進新磐石!2006年青年國是會議邁向常設化機構 鼓勵年青人關懷社會公益
文/李渼詩  攝影/李渼詩   【2006/8/12】友善列印
掌握青年管道發聲,政策影響力十足!行政院青輔會自三年前成立的「青年國是會議」正規劃朝常設化推進。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及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強調,年輕人是社會清流的一脈,透過議題設計吸引年輕人自由發聲,使其保持高度警惕及批判性,又具有政策影響力,將是政府未來的新目標。

「2006年青年國是會議」自三年前成立以來,已吸引超過萬名年輕人參與認證,如何將其「常設化」,使其固定成為年輕人具影響力及其發聲管道,成為今年青年公民探討的重要課題,課題探討中的「青年公民、年齡及其經費來源管道」亦是青年公民熱烈討論議題。

青輔會研究委員張國城指出,未來青年國是會議常設化後,不該只淪為撼衛年輕人權益的團體,應該是擴大侷限及其加入公共社會課題,年輕人亦為社會的一群,如何使其提前融入社會,並能就關懷的課題積極發聲,造成社會的影響力,將是未來青年國是會議的重要課題。

吳志中助理教授也強調,青年是社會的理想,記得當年拿破崙取得政權後,即設立兩個議院,其中以鎖定年輕人成立的參院,顯見百年前即有政治家看到年輕人的影響。他認為,國家的理想是年輕人,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推進磐石,建議未來宜鎖定參與的範圍群應可擴大至三十五歲,唯有成熟穩定,對政治及其社會態度保持關切的熱情心態才可成為青年國是範圍之內。

莊國榮助理教授說,現今各相關政府主管機關均有搭配年輕發聲管道或單獨成立機構,甚或有些年輕人可以透過媒體噱頭製造議題效果,但影響力卻是相當低,無法形成長期影響效果。

莊教授強調,設計一套全方位的青年發聲管道,使其「固定常設化」,青輔會現正規劃的「青年國是會議」,引進丹麥的審議式民主及美國的公民討論圈而來,融合設計西方現有年輕政治參與公共課題的會議,成為符合台灣議題及其公共環境現況,提供年輕人自由發聲,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莊教授說,青年公民的最大範籌在於維持青年公民的獨立自主,權益可以被保障之外,該機構如何運作過程公平,議題可以獲得政府肯定,鼓舞年輕公民努力參與社會公益,織成青年全國性網絡,影響台灣未來,其年齡鎖定應鎖定三十歲以下,甚至有高中生更好。

他分析,目前社會三十五歲以上發聲管道已經很多,對公共事務參與的機會較多,不過未來青年公民應避免透過製造媒體效果賣點,避免製造噱頭,卻無法吸引長期的議題關注才是未來大家宜關心的課題。

點閱人次:2753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