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社科學院名人講座》前陸委會主委張京育蒞臨文大 暢談兩岸新局勢唯有化解敵意
文/李渼詩     【2012/3/30】友善列印
光耀五十週年華岡,社科學院特別舉辦系列名人講座,2月20日在曉峰紀念館一樓邀請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目前為政大俄羅斯研究所兼任教授張京育蒞臨文大,以「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兩岸新局勢,提供社科學院學生深入了解兩岸未來。張京育教授說,展望未來,希望以兩岸和平協議,推動短程目標為建立兩岸和平穩地發展的契機;長程目標為建立現代化、自由、民主、文明對世界有利的中國。

華岡今年正式邁向五十週年,為豐厚社科學院學術講座,配合教學卓越 B 計畫的多元化課程精進計畫,社科學院特別邀請張京育教授蒞臨演講。張京育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學士、碩士學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71年,加入由中華民國籍留美學生在美國華府成立的反共愛國聯盟。畢業後早期在國立政治大學任教。1984年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1987年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7月起,連續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1989年任政治大學校長。1994年3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96年2月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1998年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目前為政大俄羅斯研究所兼任教授暨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特約講座教授。

面對兩岸和平協議專題,張京育教授直接以和平對立面「戰爭」破題點出。他指出,戰爭歌頌為人類文化中特有現象,但如何將過去人類衝突過程中的和平→衝突→戰爭,轉變為和平→和解→和諧,則必須直接來檢視人類社會產生戰爭的原因。張京育教授提到,由於兩岸關係特殊性,兩岸和平協議就不可能是獨立國家和獨立國家協議,不屬於國際協議,不具國際條約性質,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鞏固和平,兩岸和平協議形式一定要具體、莊嚴,展現相互尊重、友愛,共謀共同發展格局。

張京育教授解釋,台海需要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是因為兩岸並不和平,兩岸現在只是一時的權宜,和平並不穩固,只是沒有武裝衝突,存在彼此猜疑、對抗的情況,雙方社會也不能推心置腹來往,透過簽署和平協議,能讓和平較持久穩固。

張京育教授指出,簽署和平協議的目的是以和平方式鞏固和平,透過兩岸交流深化、廣化達成的兩岸交流成果,也是兩岸關係的安全板,一旦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可消除雙方敵意、猜疑,也能擺脫零合遊戲的負面思維,同時也會促進經濟統合,深化雙方更多經濟利益,減少彼此軍事威脅,建立軍事互信措施,從兩岸和平產生經濟、政治、軍事利益。

他解釋說,戰爭產生原因包含人性私慾、國家利益、國際政治現實,而未來如何推動和平方針則需透過教育、宗教、法律、道德、文化來影響人民,並以國與國加強合作,增加國際社會中暴力破壞者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此外也需強化國際法與國際組織之效力來增強國與國之間關係。

有關兩岸和平協議,張京育教授提出以下八點內容建言,承諾不分裂中國、建造兩岸和平、相互尊重平等,互不挑戰對方憲政體制、承諾不使用武力來解決爭端、兩岸關係自由化、正常化、制度化、尊重雙方參加國際事務的意願、兩岸事務性制度的建立、持續推動政治協商及建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持續堆動協議並執行監督。

張京育教授提到,需以兩岸和平協議為基礎,推動短程目標為建立兩岸和平穩地發展的契機,而長程目標則為建立現代化、自由、民主、文明對世界有利的中國。


點閱人次: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