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社科學院-名人講座》探索兩岸和平協議-邵宗海教授的多元觀察
文/李渼詩     【2012/3/30】友善列印
迎接文化大學五十週年,社會科學院舉辦系列講座,邀請邵宗海教授於3月12日在曉峰紀念館一樓第一會議室,從兩岸和平協議的淵源與歷史暢談兩岸新局勢,為同學析判兩岸現況。邵宗海教授強調,和平協議的簽署對雙方的意義在於北京方面是希望一個中國原則的確立,維持主權的完整性,而台北方面則是希望北京宣布放棄對台動武,且不能矮化台灣。邵宗海教授認為,馬英九總統於2011年10月17日提到「和平協議」的議題,背後應有美、日兩國的支持,因為兩岸關係的穩定對於美日是有利而無害的,可見兩岸和平協議的意義重大且深遠。

邵宗海教授是現今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兼社會科學院院長,常年關心兩岸政治情勢的發展,著有多部有關兩岸問題的著作,著有《兩岸關係論叢書》、《大陸台灣研究現況》、《兩岸關係》、《當代大陸政策》、《兩岸協商與談判》。

曾歷任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政治大學中山所客座副教授、歷史所、外交系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客座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傅布萊特Fulbright獎學金得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客座高高級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教授、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兼院長顧問、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所教授兼任所長、擔任Modern China Study編輯委員、孫中山與國家發展研究委員會委員、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訪問學者、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所長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邵宗海教授說,和平協議早年定調兩岸各不同,包含1979年中國大陸人代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1955年7月周恩來發表兩會報告「放棄武力解放,改採和平解放」兩份文件均可顯示,北京在早期都不是談「和平協議」,而是強調終止軍事敵對狀態。

而台灣對和平協議的解讀,也因為不同時代,而有不同的認知,兩岸對和平協議解讀的相互衝突,早期是以結束軍事對峙時期,後期北京政府則是希望建立「一個中國」的框架。邵宗海教授說,1991年,國統綱領具體提出「兩岸應屏除敵對關係」,同年的4月30日,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從這點看來,雙方皆有意願結束敵對關係,但是在這過程中仍有許多爭執,也是未來的問題所在。

1993年,辜汪會談時期前後,台北與北京各自表達對「和平協議」的立場和看法。當時的中共也故意將消息曝光,讓全世界包括台灣方面知道中共是相當有意願結束敵對關係。1993到1997年之間,北京的態度是:「只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之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任何台灣當局關心的問題。」1995年1月30日江八點終止敵對狀態,是對台政策的重點。其中第三點談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1995年4月8日:李六條→李登輝針對江八點做出的回應。李登輝也有提及雙方領導人可以會晤的觀點。邵宗海教授認為,李登輝替自己留了很大的後路空間,並無意願針對江八點「終止敵對關係」做回應,可舉例兩點說明,包含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前提是中共必須撤除對台飛彈。但若真為這樣那簽署「和平協議」是否真有需要?第二點則是在預備性磋商的前提,包括兩會地位需要對等、台灣本身的定位為何?

而在陳水扁時代的大陸政策在2001到2005年之間可從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解讀。邵宗海教授説明,馬英九在1992年任陸委會副主委時提到兩岸直航為時勢所趨,但兩岸之間的整合需在大陸民主制度的健全之下,然而現今兩岸已全面直航,但大陸方面卻仍未完全民主。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提出「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同年10月10日國慶說辭上提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此乃台灣方面第一次提到建立軍事互信。

北京方面在十六大時期,2005年3月10日胡錦濤的「胡四點」談到建立軍事互信。雙方在此階段仍認為有簽署和平協議的需要,但是雙方的共同交集並不多。邵宗海教授談到關於軍事互信機制請教過台灣幾位專家學者的意見,應該是放在終止敵對關係之後,但是否要在和平協議簽署之前建立則未提。

邵宗海教授也提到,兩岸從2008年以來,是共識度最高的一段時間,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把「九二共識」放進政治報告中,但能不能用「九二共識」當成兩岸和平協議內容,恐怕還是會有強烈的爭議。 邵宗海指出,雙方早期對兩岸和平協議都只是考量「結束軍事對峙狀態」,直到後期,雙方對此出現歧異,北京希望在確立「一個中國」原則下,談兩岸和平協議,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

邵宗海教授表示,大陸認為,內戰結束應該是兩岸談判協商,終止敵對狀態;但台北需要的是沒有戰爭的和平環境,且台北更重視程序,在各自宣布終止敵對狀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前,希望透過預備性磋商,不要被矮化,能確定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再談放棄對台武力。

點閱人次: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