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彰顯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對文化教育與學術研究貢獻 浙江省政府將本校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故居定名為「鄞州區文物保護點」
    【2012/11/15】友善列印
彰顯本校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對文化教育與學術研究之貢獻,2010年浙江省政府決議將本校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故居定名為「鄞州區文物保護點」。於2010年9月16日由寧波市鄞州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正式公布,並由寧波市鄞州區文物管理委員辦公室以「張其昀故居」豎立牌匾,正式列為寧波市鄞州區文物保護點。

張鏡湖董事長說,「這真是不容易啊!張創辦人一生致力推動文化教育紮根與學術研究的鑽研,正式獲浙江省政府通過將其故居列為文物保護區,實為彰顯創辦人對文化教育與學術研究的貢獻。」

張董事長以「張其昀先生生平的重要事蹟和貢獻」細數張創辦人對教育的貢獻與弘揚中華文化的堅持。張其昀創辦人,字曉峰,浙江省鄞縣人,生於一九○一年。中學就讀於鄞縣第四中學。一九一九年代表寧波中等學校學生赴上海參加五四運動,他贊同吸取西方政治和文化中的精華,但堅決反對全盤西化,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同年他考取南京高等師範文史地部。在大學三、四年級即在史地學報發表論文二十七篇有關中外史地的著作。大學畢業後擔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四年,撰寫中學地理教科書。文筆生動,內容翔實,與林語堂的「英語」和戴運軌的「物理學」,並稱為三大中學教科書名著。

一九二七年應母校之聘,任教於中央大學(南京高等師範改名),曾率領學生赴東北及西北(包括蒙古、甘肅、寧夏、青海等地)考察,在「國風」月刊刊出論文與考察報告。

當時日本在東亞侵略之行為昭然若揭。一九三二年韓國志士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園炸日本白川義則大將為宗邦復仇,事敗後慷慨就義,張其昀先生乃著「虹口公園博浪之錐」一文讚揚之。張其昀先生又著文讉責一九二八年日本主導的濟南慘案,評論一九三三年國聯調查團由英國李頓勳爵「Lord Lytton」擔任團長所提出對東北問題的報告,並著文論張鼓峯事件之地理背景。

一九三六年應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之聘,擔任史地系主任。翌年抗日戰爭爆發,浙大輾轉西遷經江西泰和、廣西宜山至貴州遵義。
一九三九年浙大史地系成立研究所,歷任教授包括氣象學之涂長望、盧溫甫,地質及地形等之葉良輔與任美鍔,生物地理之黃秉維歷史學之張蔭麟.陳樂素以及歷史地理之譚其驤皆名重士林。培養了許多英才包括後來中國科學院的副院長葉篤正,遙感所所長陳述彭,海洋所所長毛漢禮,冰川所所長施雅風,沙漠所所長趙松喬等。

一九四一年創辦《思想與時代》雜誌,內容包括中西文化、政治、經濟等問題。自第一期至第二十二期每期都親自撰寫論文,後因赴美國哈佛大學講學而中止。二○○七年浙江大學出版社選擇該雜誌中五十一篇論文重新出版,可見其學術價值之高。

一九四九年二月,應蔣介石先生之邀赴奉化,商談國民政府遷徙問題。當時多位國民黨政要都建議西遷四川。張其昀先生則認為臺灣與海南島最宜防守,但臺灣高雄港可停泊十萬噸的輪船,而海南島港口僅能容納一萬噸,對經濟發展有極大的限制。此一建議為蔣公所採納。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張其昀先生自杭州到上海,轉赴廣州,與錢穆先生籌劃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但因獲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先生電召於五月來臺灣。同年七月蔣總裁赴菲律賓碧瑤與季里諾總統會談。八月又赴韓國鎮海與李承晚總統會談。兩次會談的目的在締結「遠東國家聯盟」。張其昀先生以總裁顧問的身份參與會議。當時蔣總裁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已告式微,若非美軍遠東總司令麥克阿瑟之幕後策劃,實難有如此重要的會談。許多政論家認為遠東聯盟之籌劃,為韓戰爆發之主要導火線。

張其昀先生雖曾擔任黨政要職,但其終身職志在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宣揚。一九六一年主編「清史」及「國父全集」。一九六四年,他籌劃編纂「中文大辭典」,邀請多位國學大師擔任編輯,數十位學者參與,歷時八年,完成了最完備的中文大辭典。

一九五○年著「臺灣史綱」一文,用文化層的方法將臺灣歷史分為九個時期,一九六八年與方豪編「臺灣叢書」序言題為「臺灣是中國的臺灣」。

一九六一年,張其昀先生撰寫「中華五千年史」,不幸僅寫到西漢就逝世了。他所撰上古歷史收集的文獻資料極為完整。但近數十年,中國發現了許多考古遺址和史料,河姆渡文化的發現即為一例。但其所著「孔學今義」,是傳世之作。二○一○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二○一二年浙江大學發行英文版將行銷全球。
一九六八年張其昀先生籌辦「國際華學會議」他用「華學」而捨「漢學」,因為不僅「漢學」易與「宋學」「清代樸學」相混淆,而且中華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回、藏等民族,漢學實難概其全。

一九八五年張其昀先生逝世,在遺書中他自稱是全神教的信仰者,西方宗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希臘正教、回教都是「人格神」的一神教。而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是「非人格神」的多神教,「道並行而不悖」。西方世界中古時代宗教戰爭史不絕書,十字軍多次東征。歐洲沒有像中國自秦漢以降大一統的局面,實以非人格神的宗教可以互相尊重和平共存。


點閱人次: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