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追尋桃花源-從陶淵明到貝聿銘 通識中心邀請中研院石守謙院士演講
文/李渼詩     【2013/10/22】友善列印
通識中心將於10月23日(三)下午13時10分至15時00 大恩館104第一講堂,邀請中研院石守謙院士至本校演講,將以「追尋桃花源─從陶淵明到貝聿銘」分享美的藝術觀念。參與同學可列入全人護照點數!


石守謙(1951年6月8日-),藝術史研究者,曾任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院長。現在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12年當選為第2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石守謙自文化史的角度,反思中國繪畫史的發展歷程,特別關注畫史上風格轉變的文化脈絡、區域性的畫史發展,及畫史上「雅」、「俗」觀念的互動與區別。其研究成果曾二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1994-96 及 1996-98)。著有專書《風格與世變》(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與論文多篇,在中國藝術史界享有極高聲譽。近期出版《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繪畫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總結近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

石守謙曾於演講時分享到,桃花源是什麼樣貌、怎麼存在、如何發展?包括文學、美術、建築、戲劇等領域,都探索桃花源這個概念,從晉朝文人陶淵明的詩文、南宋趙伯駒與朝鮮安堅的畫作,乃至現代建築家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Miho美術館、台灣作家黃春明的兒童劇,從古到今一路探究桃花源的發展。

石守謙說,桃花源的故事本來只是凡人跑到仙境的遭遇,這種故事很多,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版本。直到現代,連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也有類似的處理。「桃花源成為一個理想世界的代表,人間希望的寄託。」

石守謙說,陶淵明《桃花源記》寄託文人隱士的想望,南宋趙伯駒的《桃源圖》深受陶淵明影響,畫中桑田沃土,無一不是呼應他的文字,畫中雞、犬、牛,在一般中國山水畫罕見,映現陶淵明刻畫的質樸生活與理想境界。

十五世紀朝鮮與日本也出現桃花源相關的畫作。韓國畫家安堅的《夢遊桃花源圖》,如夢似真,有山水良田,自成一方天地的美好環境。日本僧侶畫家岳翁藏丘,繪有《武陵桃源圖》,還有室町時代的《溪陰小築圖》,以山、小徑、花樹、小屋等,刻畫文人雅士隱居的清心自得。

石守謙也從建築分析。他說,從中國古典園林到日本美術館,都是打造人間桃花源的產品。明清時代的園林造景,必備圓形洞門、假山石洞、曲廊與隧道,遊人在每個洞口轉折見到不同景緻,「實體化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與期待。」

一九九七年貝聿銘在京都北方山區設計Miho美術館,石守謙認為,貝聿銘作品眾多,唯有這座美術館實現了他心中的桃花源。這座美術館中,大道兩旁種植垂柳櫻樹,還有曲折的山洞,洞口設計出特別的明朗景緻。「若陶淵明的理想世界是田園,那貝聿銘理想世界的內容就是美,是普世性的、跨民族與文化的,因此是藏有各國藝術品的美術館。」


點閱人次: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