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新聞系暨英語碩士班 邀請UDN Debate 暨全球頻道召集人曾柏文 談論國際新聞在台灣的失敗與展望
文/曾柏文     【2015/5/29】友善列印
為提升學生對於國際新聞的敏感度及評斷能力,本校新聞系暨英語碩士班於5月22日下午一點舉辦演講,邀請UDN Debate暨全球頻道召集人曾柏文為主講人,以知識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國際新聞在台灣的失敗與展望,並開拓學生們在新聞知識層面的視野。

曾柏文提及,國際新聞在台灣的地位相對弱勢,因商業媒體追求高收視率的同時,並未重視掌握全球化影響下的國際脈動,再加上閱聽眾普遍對於國際新聞的敏感度低,因此他表示,閱聽眾並非只有瞭解國際大事而已,也必須了解到事關世界接軌、國家發展、公民水準與個人利益的議題。未來我們將會面臨更多的國際競爭與交往,舉凡國際間的政治、經濟到文化與人文層面都需熟知,曾柏文強調,開拓新聞視野很重要,不單單只局限於台灣所發生的事件,對於國際之間或鄰近國家,如日本與韓國所發生的事件都須多加關注。

他以「全球之聲」(Global Voice)、「地球圖輯隊」(World Yam)、「洞見」(Insight Post)、以及讀者集資的新聞寫作,如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weReport)所贊助,報導白俄羅斯車諾比核災30週年紀實的「遙遠人聲」(Distant Echo),及另一新聞募資平台SOS (Sound of Silence)為例,分析這些中文國際新聞網站及內容的興起或發展侷限,發現國際新聞需要更精緻的書寫哲學。這不僅牽涉到讀者應知道什麼,更重要的是如何書寫。曾柏文表示這需要在寫作上增加可讀性,提供讓內文產生合理意義的脈絡,並在國際都會認同、人道關懷、國際關係及國際政經及概念上提供讀者在理解上可憑恃的相關性,才能擴大台灣在國際新聞上的讀者群。他表示,交叉關聯性、視覺圖表、主題性策展及讀者互動,會是國際新聞日後開拓市場的關鍵。

演講後有同學針對台灣目前瑣碎化、娛樂化新聞當道,而對優質國際新聞在台灣的市場感到憂心,曾柏文認為我們應破除收視率迷思,在國際新聞上我們應關心的並非是大眾愛不愛看,而是「與誰對話」。

點閱人次: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