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史學系 湯瑞弘教師 榮獲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文/蔡詠翔 曾小禎     【2016/2/16】友善列印
深具教學熱忱,教學活潑創新與學生互動良好影響學生學習之正面態度,教育內容具體實踐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教學生建立廣博知識基礎,並深化學生人文涵養與社會關懷意識。曾榮獲本校100、103學年度績優導師及103學年度文學院傑出教師獎,今再度獲得105年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將於3月1日54周年校慶典禮接受頒獎。

湯瑞弘教師相信歷史的世界是the world of human life,歷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能夠體驗、感受在歷史事件背後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躍動。歷史是現在對於過去經驗的重演,是一種同與異之間的對話與辯證的過程與經驗。

歷史知識及歷史理解最大的價值在於加深對自己生命經驗的理解與反省,更擴展了我們的生命經驗。因此透過歷史知識、歷史理解不斷地家參與擴大,我們不但獲得自我的知識,而且也不斷在創造自我。

湯瑞弘教師說,中國古諺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動力,正是由歷史知識及歷史理解而來。因此,歷史教育的目標不應只著眼於傳達史實而應放眼更崇高的人文教育的理想。歷史教育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包括歷史知識的講述即,按照時間的序列講述重大的歷史事件,解釋其因果關係與影響;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習慣與能力,所謂歷史思維包含
perspective taking , historical empathy , historical sympathy and reenactment,也就是說提供一個教育情境讓同學能夠以多元的觀念、角度,以理性與情感並重的態度,設身處地『理解』過去,在自己的心中『重演』歷史人物的思想與情感。

他提到,教育的精神是要把學生當作是知識追求和獨立思考的主體的話,那麼老師的角色就不只是歷史事實的傳受者,而是一個媒介,透過歷史文本,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和信仰等等與歷史直接相遇。讓他們在歷史知識的追求當中,一方面試圖理解過去,開闊的視野,面對未來、創造未來。

他並提到,在現在歷史教育中,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對歷史的世界具有感動、移情、同理心,共感與憐憫的能力,同學對歷史的世界是冷漠與疏離,因此,如果歷史教育要能夠發揮其價值,首先並需先『喚醒』學生的『感受力』,進而透過歷史的認識與反省,涵養、深化學生的『世界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

點閱人次: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