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哲學系 陳佩君教師 榮獲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文/曾小禎 李瑞庭     【2016/2/16】友善列印
文學院哲學系陳佩君老師學養厚實,敬業樂群,以教育量和教育熱忱對待學生,身受學生的歡迎、信賴和樂於親近、互動。對通識課程以哲學性的問題為導向、精心設計一系列單元教學的課程,以Q&A為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且輔助實例解析及教學影片之播放與同學進行不少互動性的討論,榮獲今年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將於3月1日54周年校慶典禮接受頒獎。


根據陳佩君老師指導學生的回饋文字,讚譽有加。包括某學生的謝師卡片有言:「每當我依然困惑時,總會想起您常說的老子,自己更應好好把握我每分時間,享受活著的每個日子……您使我在人生的課程裡擁有新的領悟。」

陳佩君老師在通識教育課程中主要擔任「中國哲學通論」,累積豐富的教材與教學經驗,還曾經參與校方推動的《中華文化人文精神教材》的撰寫,負責的主題是第六單元《莊子》。其教育理念及目標,透過興趣引發、循序漸進,近三年來開設之通識課程皆為「中國哲學通論」。「哲學」和「中國哲學」對非哲學系的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中國哲學文本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可能是有點吃力的。因此,如何勾起學生的興趣,是首要任務。

在課程安排上,陳佩君老師先讓同學明白哲學是什麼、哲學教育在國外和台灣的概況、哲學和生活的關聯;接著,帶出中國哲學的特點及對對文化的具體影響;然後,再於每周挑選一個重要而有趣的議題進行介紹,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地促進理解並引發學習興趣。

在議題挑選上,陳佩君老師盡可能多元,讓同學看見中國哲學的不同面貌。針對每周主題,進行文本導讀與義理講解,並側重生活實例的舉例與應用。一方面增進對古人思想的「知識」的理解(為學),更可以將其「智慧」在生活中時際運用與操作(為道)。期能導印學生「古書今用」,學習站在先哲的肩膀上,重新思考亙古不變的重要人生課題。

學思並重,鼓勵思考與發言,陳佩君老師每周二排「問題與討論」時間,拋出議題,發放「發言單」,請學生分組討論並推派組員上台分享。一方面促進同學思考所學內容,一方面也給予學生自我表達之空間,訓練學生言之成理、勇於表達的能力。

涵養中國哲學人文素養。她提到,面對「中國」,學生的心裡有著複雜的情感。在政治上雖然可能採取不同的立場,但卻不能否認中華文化是我們重要的文化源頭之一。期能透過殼程的進行,使學生明白中國哲學的核心價值與多元面貌,而非在全部全然的了解或政治立場的影響下,一昧的否定傳統中國哲學的重要性與應用性。期能藉由一定的步驟,使同學明白「發揚中華文化」地指標,涵養同學「中國哲學」的人文素養,使同學了解「中國哲學」在思想內涵及應用時見上的價值與意義。

點閱人次: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