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文大華岡大講堂首登場 大師分享學思歷程 徐興慶校長:開創華岡學術新里程碑
文/李渼詩  攝影/戴見安   【2019/9/23】友善列印
「華岡大講堂」18日登場,首場專題演講邀請到台大特聘教授黃俊傑專題演講,分享「21世紀大學理念的激盪與通識教育展望」。文化大學徐興慶校長致詞表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進入21世紀以後,有一股強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席捲各國大學校園,期盼透過演講了解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大學自2019年9月開始,在徐興慶的倡議下,推出大型高素質的學術論壇「華岡大講堂」。「華岡大講堂」以「華校長岡」命名,旨在實踐文大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的教育理念及董事長張鏡湖博士,敦聘名師,為師生提供優質「教與學」環境的願景。

徐興慶校長表示,透過學養深厚又有影響力的學術大師之學思歷程及反省,洞徹學術底蘊,體會大學教育之經師與人師並重,道德、倫理與學問並重的道理,進而理解學術研究的現代意義,引領師生個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對學問的活化產生共鳴及其與社會相結合的全新價值。

本學期六場講座,主講人分別是台大特聘講座教授、歐洲研究院院士黃俊傑,韓國建國大學校長閔相基,日本長崎大學校長河野茂,日本弘前大學校長佐藤敬,日本德川博物館理事長德川齊正,以及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設計人、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隈研吾。六位國際學術大師,將分別依個人的人文社會、生物科學、醫學、歷史文物、建築設計等學術研究專長,對文大師生發表專題演講,並與台灣相關領域知名學者進行深度對話。

首場講座由黃俊傑教授進行專題演講,並邀請台灣科技大學副校長莊榮輝、文大副校長王淑音及文大文學院院長黃藿座談,透過學者深入分析與對談,相信對未來大學發展的方向以及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黃教授畢業於臺大歷史系,1980年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3年再獲得日本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學位。他的專長可區分為東亞思想史、通識教育及戰後台灣史三個領域。現任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學術諮詢委員,曾任臺大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過去本人與黃教授有緣,約有15年的時間跟隨黃教授一起做學問,談古論今,受教良多,獲益良多。黃教授今年八月剛剛獲得歐洲研究院院士的殊榮,並多次獲包括中華民國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中山學術著作獎、臺灣大學胡適紀念講座、傑出人才講座。臺灣大學學術研究頂尖專書獎勵、臺灣大學優良教學獎等殊榮。

徐興慶校長指出,在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工作方面,黃俊傑教授已經奮鬥了30年,現任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曾獲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頒「通識教育終生貢獻榮譽獎」(2011)以及臺灣大學教師校內服務傑出獎(2016)、中華民國行政院特等服務獎章(2017)。

黃俊傑教授開宗明義說,「站在老師的立場,作為一個老師的人必須有感恩之心,感謝同學在大學第一堂課時選擇了我這門通識課程,等於同學把手交到我手上,身為老師就應該盡最大力量來幫助同學提升知識,更在這門通識課裡學習另一種生命的旅程,這是很美好的事情;站在同學的立場上,如何擺脫只選擇營養學分,而不是實際提升內涵知識的課程,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一定要把握最精華的大學四年,學習一生受用無窮的通識課程。」

黃俊傑教授也提到,教與學是無法AI取代的,因為老師面對學生授課的知識傳授,是人文風景最美的一段,是心靈課程的一種學習,若是老師教的好,學生願意聽,就是最好的「教與學」。

黃俊傑也分享通識教育對大學的重要性指出,通識教育並無普通用的模式,各國、各校都必須尋求具有學校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但應致力於學生畢業後的長程競爭力培育,通識教育以「人」為本,應致力於「心靈覺醒的學習」,在21世紀高新科技突飛猛進的新時代中,將必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與談人台科大莊榮輝副校長則指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影響他一生最大的課程不是那些專業學習,而是在哈佛大學就讀那一年學習到的人文通識課程,這些知識陪伴影響他一生。台灣高等教育未來要推廣的通識課程就是要這類課程,要學生去享受課程的意義,而不是把通識課當作營養學分。

本校王淑音副校長指出,創辦人創校之理念就是以東方文化為基本,去蕪存菁,除弊興利,採取西方文化之所長,針對時代需要。從事於新文化之創造,為全人類所共享。本校通識課程持續遵循現任張鏡湖博士論通識課程之精神,強調通識教育為知識之根幹,專才教育為枝葉,通識不應包括任何技術性的課程,因此文大早年開設的通識課程分三大領域,凡技術性的課程都不採用,鎖定基礎科學、人文與藝術及社會科學。

文大文學院黃藿院長指出,未來的世界更看重的是說故事的能力及溝通的技巧,解決問題及綜觀全貌的能力,不要說文科的人未來找不到工作,只要具人文學科的觀點的專業能力,就能在未來世界站的一席之地,而文化大學的通識課程就是培養人文素養的學生。

點閱人次: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