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進最高殿堂的柔道高手—廖俊強老師及連珍羚同學聯訪 | |||
|
|||
|
|||
樂在其中,就不畏吃苦 珍羚一路走來並非坦途,這不是她第一次爭取奧運資格,教練甚至一度認為她此生都無緣奧運。 珍羚自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柔道,雖然最初的動機是逃避早自習,但小小年紀的她就已經開始夢想成為國手。高中畢業後,受東京山梨學院延攬,隻身前往日本求學受訓。她完全不懂日語,卻不畏懼卻步,不僅成為山梨柔道隊史上第一位外籍球員,也在畢業後進入小松柔道隊,成為台灣柔道史上首位旅日職業選手。 她說,日本的訓練並不特別嚴格,如果你不練習,根本不會有人管,身為外籍選手,被邊緣化更是常有的事,如果技術不好,練習時還可能被推到牆邊。所以她只能更加努力,不斷地增進實力,唯有如此才能獲得他人尊敬,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段日子和日本代表隊一起集訓,更是非常人能忍受的練習強度。一天連續三場,生活只有吃飯、練習、睡覺,毫不間斷,別無其他。珍羚說,所有的選手練到後來幾乎都快「靈魂出竅」,只能憑著意志力繼續動作,雖然非常辛苦,但也收益良多。 這麼辛苦,沒打過退堂鼓嗎?她說:「就是把吃苦當作享受,所以從來沒覺得苦。」 內在動機,造就良好訓練環境 廖俊強老師是珍羚的指導教練,同時也是校內柔道隊和世大運培訓隊的教練。珍羚每次出賽,廖老師都會陪同指導、加油。他說:「珍羚的內在動機很強烈,因為她覺得摔柔道很快樂。」 他指出國內外柔道訓練環境的差異就在於選手的內在動機。台灣有足夠的能力打造優質的硬體環境,但運動員仍經常需要移地訓練的原因在於「人」。就像珍羚所說,日本的訓練依賴選手的主動性,選手必須主動上場尋找練習對象,且只要上場就必須全力以赴,一刻都不能鬆懈。 國內的訓練風氣稍有不同,練習很難保持高強度,如果累了就可能放鬆,速度、節奏、態度都不一樣,無法真正徹底地運用分分秒秒的訓練時間。教練雖然可以強勢要求,但貫徹與否還是在選手個人。這就是心理動力的差異。 千里馬,也要有伯樂 珍羚的努力讓她在日本職業柔道界中發光發熱,但運動員生命有限,她仍需考量未來的職涯規劃。日本的運動選手因為有良好的職業發展,通常不會選擇念研究所,但如果她要回國執教鞭,就必須進修更高的學歷。本校為留住人才,提供珍羚良好的條件,她因此決定回國進修。 許多因為相同考量,選擇回國進修的旅外選手,經常因返校考試、上課,或代表學校參加大大小小的賽事,影響整體的訓練進度。本校運動教練研究所不願學業綁住她前進的腳步,因此以專案的方式提供彈性修業的機會,讓她在必要時以培訓為先,在訓練之餘完成作業及論文,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國際上盡情發揮,以最實際的方式支持她完成夢想。 廖老師同時也提到,國內的體育選手,因為缺乏相對的職業發展,往往在大學畢業後就必須考量現實,迫而進入職場,中斷運動生涯。曾有一名撐竿跳國手在卸下國手身份後,當了數年的流浪教師,才進入本校擔任專職教師。因為這些先例,更加強廖老師積極幫助選手長期職涯鋪路的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大學除了提供獎學金給優秀的體育人才外,也發展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等各項學術研究。對柔道訓練來說,可以藉由研究結果的應用,以數據檢測進步的幅度(例如脈搏的恢復速度),讓體能訓練更加確實,更能掌握選手的體能情況。 學校投入大量資源,並非要求所有學生都能打進奧運,而是希望能帶領學生善用資源,訓練出幾位佼佼者,跟隨學姐的腳步到日本練習,繼續為國爭光。當然,也希望他們最後能返校指導後輩,讓這股能量永續。 未來,要從今天開始 問珍羚這次參加奧運對自己有什麼期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金牌!」她說要將目標設高一點,然後心無旁鶩地朝目標前進,其他的什麼都不想。就像問她對未來的規劃,她也只是認真地回答:「沒想過,現在只想專心準備奧運。」她還說:「不要浪費每一天,每天都要有進步。」 就是這樣穩紮穩打的態度,帶領她一步步邁向奧運殿堂,讓我們共同為她加油,希望她能踏上頒獎台的最高階,一「摔」奪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