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娛樂
波蘭仇恨投射在『戰地琴人』琴師眉鎖、指間
-- 波蘭仇恨投射在『戰地琴人』琴師眉鎖、指間
文/王志欽     【2003/6/16】友善列印
圖片來源:TRUE電影網站
法籍的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繼之前不甚成功的『鬼上門』之後,以一部動人的二次大戰電影『戰地琴人』奪下2002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及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波蘭斯基不但重拾影評及觀眾的信心之外,也展現另一次個人的事業高峰。


影片透過一位鋼琴師的逃生過程,展現二次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對波蘭猶太人的迫害行為。這部大製作電影展現了戰爭的壯烈,卻掩蓋不住波蘭斯基個人才氣與獨特風格。縱然這部電影比起他最具風格化的『怪房客』(1976)來說仍然偏向像是『唐人街』(1974)的商業氣息,不過波蘭斯基處理影片觀點仍舊朝向『失嬰記』(1968)等片以來的主觀視野,以此將觀眾情緒精準、有效地拉進電影情節中。

影片前半段敘事主要著重在納粹對波蘭猶太人的迫害,波蘭斯基藉由一次接一次的事件來累積令人難忍的情緒,如將老人從陽台推下樓、無故對民眾開槍等,從心理層面直指入觀眾心中,也許因為波蘭斯基曾經在好萊塢呆了一陣子,片中不乏出現為數不少的反應鏡頭,呈現劇中人對於一些事件的反應,同時也加強觀眾投入的頻率。

中段開始,主人翁鋼琴師開始顛簸的殘存生涯,影片中逐漸看不到大量人群與大場面的戲,波蘭斯基逐漸開始呈現他個人電影的實驗風格,例如在狹小空間中的幽閉緒在聲音與場外的實驗等。就算在後半段情節中出現的戰事場面,也都透過主觀視角瞥見一隅,除了統一片中觀點之外,也利用小規模場面呈現出強大的張力,因為觀眾早已經隨著劇情的演進,被迫進入主人翁的角色中,一起體驗了他的恐懼與焦躁。

總算在片末近尾處,鋼琴師在一位德國軍官面前彈奏了一直出現在影片中串場的蕭邦「第一號敘事曲」,三、四分鐘的彈奏,將整部影片的情緒濃縮於此,在這首富含表情的歌曲中,我們似乎也體會到那種非波蘭人而無法感覺的蕭邦精神,也許是因為導演身為波蘭人,想向世人展現獨特的音樂感悟罷。

一般評論也許對於波蘭斯基在片中所呈現情節的依循性頗有微詞,然而這樣一部片長將近兩個半小時的電影,電影後半反而在極簡主義的風格下展現強烈的敘事張力,而且波蘭斯基在音樂使用上是非常節制的,一反好萊塢用誇張煽情的音樂來加強觀眾情緒的簡單手法,這才是波蘭斯基的功力,而整齊的結構與豐富曼妙的攝影也為這部電影增加許多平易近人的可看性。

點閱人次: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