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紀念創辦人張其昀博士 「曉園」成文大精神象徵
-- 紀念創辦人張其昀博士 「曉園」成文大精神象徵
文/潘采芹  攝影/涂建君   【2003/8/22】友善列印
創辦人夫婦精神長留於此,為文大精神象徵。
8月26日是文大創辦人張其昀博士逝世18週年紀念日,為了感念張創辦人的貢獻,文大特別提前在21日上午於曉園舉辦追思紀念儀式。而「曉園」是為了紀念文大創辦人張其昀博士而設置的小型花台,創辦人夫婦精神長留於此,為文大精神象徵。

文大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曾任我國教育部長,任內積極從事教育改革,貢獻卓著,他秉持培育國家英才之宏願,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建校於華岡,並以「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為辦學理念,定校訓為「質、樸、堅、毅」。

創校初期,創辦人及夫人曾說「為文大的發展,我們如何辛苦都願意!」文大無財團或教會的經濟支援,創辦人赤手空拳舉債興學,當時艱困的情形全校教職員都深受其感動,值得教育界人士敬仰與感佩。

八十二年十二月十日中華民國企劃人協會與聯合報合辦,從全國選出對國家社會最有貢獻的「歷史創造者」、台灣四十年企劃典範金象獎,創辦人榮獲「文化教育類金象獎」。

民國七十二年,創辦人不幸臥病,創辦人之哲嗣張鏡湖博士接受徵召辭去在美國的教職,返國挑起接掌文大董事長的重擔。

兩年後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於七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逝世,並厚葬於今日「曉園」之位置。文大為了紀念張創辦人對文大畢生的貢獻,並於隔年,七十五年八月「曉園」落成,為華岡精神象徵。

文化大學由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創立於民國五十一年,由先總統蔣公賜名「中國文化學院」,創校之初以研究所為主,經十餘年之慘淡經營,奠定完備規模,六十九年改名為「中國文化大學」。

點閱人次: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