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e世紀自然環保新葬法 讓生命在自然裡無限延續
文/王綉慧     【2003/12/19】友善列印
樹葬、灑葬及海葬等各種形式的葬法,因為很自然又環保,所以又稱「環保自然葬」。
「年老之後的你,希望擁有一個怎樣的葬禮?」把骨灰瀟灑的灑入大海,或是化成公園裡的一棵樹、一朵花,聽蝴蝶唱歌,看著過往的人群。如果這是你嚮往的葬禮,你的願望已經實現,台北市已於11月10日在「富德生命紀念公園」啟用樹、灑葬試辦區,本月15日也舉辦一場「讓生命悠游自在地在大自然裡延續-海葬首航」,為往生者提供土葬、火葬之外,更多元的殯葬新選擇。



根據內政部統計年報顯示,台閩地區火葬率從民國八十五年的52.20%,提高到九十一年的74.26%,台北市更高達98%,火化進塔已成為現今主流。但是隨著台灣高齡人口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死亡人數每年約成長1.68%,估計2010年死亡人數將從去年的十二萬八千人增加到十七萬人。雖然民眾選擇火葬的比例已大幅提高,但若以五十年計,骨灰塔的需求還是相當驚人。為了避免「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窘境及民眾因迷信風水而導致亂葬等殯葬陋俗的發生,「環保自然葬」便因應而生。

樹葬、灑葬及海葬等各種形式的葬法,因為很自然又環保,所以又稱「環保自然葬」,這種新式葬法在外國已施行多年。所謂「樹葬」是將往生者骨灰磨碎成細粉後,裝入用玉米、澱粉壓製而成可分解之容器,植存在樹木根部;灑葬則是把磨碎的骨灰,直接拋灑在特定區域的花園、草坪上,容器約一個月內就可自行分解60%,四個月可完全分解,連同骨灰,約半年一切歸於自然。至於目前海葬的儀式是將骨灰置於宣紙所製之盒內,拋於海中或是把骨灰直接灑向大海,依據法令,只要在距離陸地、港口六千公尺以外海域即可進行拋灑。

「往生親人環保葬後,如何追思祭拜?」這是多數民眾心中的疑問。爲此,台北市政府現正規劃跨越時空的「生命紀念網」,透過虛擬網路追思祭拜。規劃中的生命紀念網,內容包含示範紀念網、個人紀念網及網路追思祭拜三部分,個人紀念網部份則是由民眾申請後,設置專屬的個人紀念網,登載親人重要的生命事蹟。台北市社會局指出,個人紀念網將可變成生命資料庫,不受傳統墓碑大小限制,等於是把墓碑「放大」一萬倍。

至於虛擬追思祭拜部分,有規劃不同宗教的祭拜方式,例如傳統佛、道信仰的民眾可以上網,藉由虛擬動畫方式進行點香、獻花、獻果等祭拜活動。馬英九認為,也許仍有市民希望看到墓碑,藉以懷念往生者,但如今現代科技已解決這個問題,樹葬配合網路紀念網頁,所帶來的紀念價值遠遠超過傳統清明節的掃墓方式,希望市民都能「多用網路、少用墳墓。」

對於這種新式葬法及新穎的祭拜方式,大家的反應兩極化。有人覺得「海葬很恐怖,骨灰到處灑,會不會不能超生?」也有人覺得「生後事馬虎不得」,環保葬太草率了。新聞系三年級李鈺質表示,「墳墓總是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樹葬可以讓親人們安息在空氣清新的綠色世界中,以後掃墓只要全家到公園裡睹木思人,這樣也不錯」。新聞系三年級洪琬琳同學也表示,她以後要選擇海葬,因為覺得「很瀟灑、也很浪漫」。至於網路祭拜有人覺得「網路是虛幻的東西,不能代表什麼,覺得很空虛」;財法三年級蔡秉伶說:「只要有心,朝天遙祭也能傳情;若人無意,即使牌位做得再大,也未必會祭拜的。」

點閱人次: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