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娛樂
德文系校外教學 走進「德藝百年展」
文/蔡玉芳     【2004/5/24】友善列印
「德藝百年展」,五月一日起至八月一日止於故宮展出「德意志藝術的黃金時代•柏林國家博物館珍藏展」。
「德藝百年展」近日於故宮展出「德意志藝術的黃金時代•柏林國家博物館珍藏展」。對於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展出關於的德國文物,文大德文系恭迎其盛21日前往校外教學,穿越了課堂上懵懵懂懂的文化史知識,近距離感受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德意志精神。

在「普魯士」崛起,進而統一了北日耳曼國度,成為歐洲最大強權,接下來的一百年正是德國文化藝術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德藝百年展」從柏林六座國家級美術館調集了193組件藝術精品,分為五個主題表現:羅馬--德國藝術史的阿基米德支點,德藝志藝術巡禮:從柏林到維也納,歷史主義•理想主義•帝國時代,現代藝術的萌芽:外來的動力,德國前衛藝術:從表現主義到包浩斯,除了油畫、素描、難得一見的家俱、精緻獨特的瓷器、玻璃瓶、金屬器,尤其是當時廣受各界喜愛的柏林鑄鐵飾物。展場入口處,更擺放著由德國司徒嘉「賓士汽車博物館」所提供的六輛古董車,包括世界首輛引擎汽車,可說是前所未有的藝術饗宴。

沈孟涵同學特別喜歡這幅「畢德邁爾時期」的《女兒卡洛琳的肖像》,作者是愛德華.雅可.馮.施坦勒,畫中的小女孩一臉正經,似乎對於父親要求她擺Pose給他作畫,顯得十分不甘願,腳旁還散落著喜歡的人偶與一本圖畫書,儘管如此,傳神之神情總叫人會心一笑,依稀憶起兒時曾有的點滴。

所謂的「畢德邁爾時期」,大約涵蓋了1815年至「1848革命」之間的幾十年,就廣義而言屬於中產階級文化時期。除了以中產階級的居家生活場所為主題外,19世紀上半葉是德國兒童肖像畫德古典時期。與巴洛克時期肖像畫不同的是,被畫者和畫家之間建立起一種前所未有的互動關係。

陳儷慧同學則表示,自己較喜歡《地獄系列-飢餓》,作者是馬克思.貝克曼。因為構圖很像漫畫,加上呈現飢餓的感覺強烈,讓人印象深刻。馬克思.貝克曼代表的是一種以符合現實為著眼點的新表現主義藝術,他試圖用黑白分明的線條把事實的真相牢牢綁住,畫中一家人乾枯的身軀合空洞的眼神,圍坐在空碗盤前祈禱,寄望有奇蹟出現,充分顯示戰爭下的悲慘。

卡斯帕爾.大衛.腓特列《倚窗的女人》亦受到許多人討論,作品代表的是北德的早期浪漫主義。在一個空曠房間的窗邊,站著一位年輕的女子,她背對觀眾隔空眺望,望穿了窗外的易北河岸、遠處的樹林,甚至是更遠的天邊海角,表達出一種靈魂意欲超脫塵世束縛的渴望。

流連佇足於每時期的畫作及手工藝品前,窺見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內涵及藝術表現,想要有所啟發與感動,可得自己前來領悟了。
(德藝百年特展資訊網站www.G100.com.tw,展期從五月一日起至八月一日止)

點閱人次: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