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 國內外專家討論衛星影像在國計民生之應用
文/邱珮瑩  攝影/張維倫   【2004/5/27】友善列印
「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在文大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到國內外專家共同討論衛星影像在國計民生之應用。
由中央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中國文化大學合辦的「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於27、28兩日在文大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舉行。27日上午的開幕式,除了大會主席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翠溶、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計畫室副主任蕭秋德、文大校長李天任外,大會貴賓Dr. David J. Bodenhamer(Director of The Polis Center,IUPUI,USA)、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陳哲俊也為這次國際會議致詞。現場參加者計有200餘人。

此次研討會邀請到國內外學術機構的學者專家,以及文大、中央、師大、台大、交大、中正、東吳、逢甲等相關領域學校、研究中心與學會、政府各相關部門主管及專業人員、實務專業人士等,以「人文社會與空間資訊的融合-衛星影像在國計民生之應用」為主題,分為「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實物探討及展示」、「座談會」等四部分進行學術交流、分享實務經驗及研究成果。

「專題演講」部分,在27日的研討會中,就「利用衛星影像研究臺灣生態環境的看法」及「時空地理資訊系統與在人文社會新學術之潛力」等兩項為演講題目,請到的主講人分別為文大董事長張鏡湖和Dr. David J. Bodenhamer。接下來8場專題演講,於28日進行,邀請到的主講人有Dr. Lin Hui (Director of Joint Laboratory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Hong Kong)、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博士范毅軍、國家太空計畫室博士吳豐敏、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石計生、內政部地政司資深技正王定平、中研院語言所院士鄭錦全、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長吳水吉副所、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黃紀等人。

兩天研討會中的論文發表,主要有「人文社會與空間資訊的整合與應用之相關研究」、「衛星影像於民生應用之相關研究」、「空間資訊技術與科學模擬技術之相關研究」等3大議題,發表的論文有「口頭論文」36篇及「壁報論文」8篇,總共有44篇。

中研院副院長劉翠溶在致詞中表示,這次研討會特別以「人文社會與空間資訊的融合」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的學者專家,討論數位地球的理念。她說,過去的幾年,人文化數位被提及的次數頗少,這次能拿出來討論,實為臺灣學術上的新開展,而這個理念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世人深刻瞭解人與自然環境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資源空間配置問題上能有解決之道。她期待,透過這次討論,能開啟數位地球與人文社會、空間資源的新紀元。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計畫室副主任蕭秋德說,隨著資訊科技愈加蓬勃發展,數位時代的來臨,數位地球理念成為一項重要的工程,而日前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計畫室成功發射華衛二號遙測衛星,對此次研討會更顯意義非凡。他表示,能與國內外學者專家齊聚一堂,探討數位地球與民生應用,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他希望這次研討會的舉行,能為我國推廣遙測衛星應用盡一份心意,並為打造數位臺灣的目標來一起努力。

文大校長李天任表示,在去年「第一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中,主題著重於數位地球的發展與實踐,這次研討會除了延續去年的主題外,更應用於文化和歷史等相關人文社會領域,以跨領域與知識的整合模式,將文史空間資訊標定於現代化數位空間之內,進一步拓展數位地球實踐的理念,就是有效結合空間資訊科技與人文社會研究,使人和自然間取得一個平衡。他說,資訊科技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兩件事。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陳哲俊說,目前的相關研究還要結合其他資訊,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在時間或是空間上的解析力,選擇適當的資料,都要套在合適的用途,像是數位地球用在人文社會上,大到國際,小至民生,都需要被重視及研究。

這次研討會主要的目的為,延續「第一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中國內外與會學者共識,進一步拓展數位地球的理念,並將此理念與科技和人文社會科學跨科際緊密結合,以開創跨領域的科合作同進步。再者我國華衛二號資源衛星升空,今後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將可以高效率之全新面貌,提供國人應用於各項國計民生用途;為此,中央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與中國文化大學乃聯合召開「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並以「人文社會與空間資訊之融合」為主題,探討衛星影像在民生之可能應用範疇與方式。廣邀國內外學者專家與會,交流學術與實務心得,冀與國際接軌並開展長期良好之交流與互動,加速提升空間資訊相關領域之應用與研究。

點閱人次:4593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