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水庫微囊藻毒過高 引發飲水疑慮 生物專家說分明
文/蔡孟真     【2004/6/4】友善列印
國內有9座水庫被驗出有過量微囊藻毒,由於微囊藻毒對人體有害,尤其是肝臟功能方面的破壞,讓許多人對飲水安全問題相當的憂心。文大生物系教授曾榮政認為,檢測的這些水庫中,許多是著名的觀光遊憩地,水源地的微生物量隨生態環境變動相當大;對於這方面的疑慮,曾榮政建議相關單位應盡快針對此問題進行研究,評估是否將微囊藻毒納入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

台灣由北到南,甚至離島金門的水庫中,都可出檢出微囊藻毒,部分樣本的藻毒濃度甚至達每公升2.4微克,是WHO世衛組織建議值1微克的2倍以上。對此,文大生物系教授曾榮政認為,水中本來就含有許多的藻類及微生物,會有這樣的檢驗結果,很可能是因為在以往的檢測中,並沒有針對微囊藻毒這項作特別測定,因此在數據上沒有明顯的成長;還有,也可能是因為此時的生態環境恰好適合微囊藻毒生存,造成微囊藻毒大量繁殖。

此外,曾榮政教授也談到這類藻類的繁衍過程,他說,當山坡上的農地所施用的肥料,尤其是目前廣受喜愛,含有大量磷酸鹽類的雞糞,隨著雨水的沖刷,進入鄰近的溪流時,溪水和位在下游的水庫中的藻類,因這些養分而大量繁殖,這也就是所謂的「優養化」,不但造成水資源的品質降低,並且也造成水體生態環境的變遷。

微囊藻毒 (Microcystins) 是由毒藻所產生的肝臟毒素 (hepatotoxin),亦是腫瘤促進因子 (tumor promoter),其主要的產毒生物為微囊藻屬 (Microcystis spp.)。微囊藻分佈於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常見於台灣各水域形成藻華,包括淡水、半淡鹹水養殖池及水庫等,這些產毒微細藻類形成的藻華,不但造成養殖池生物的死亡,亦污染水庫造成飲用水安全問題。所以建立快速、靈敏的微囊藻毒檢測分析方法,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巴西在1998年曾發生洗腎用水遭微囊藻毒汙染,導致洗腎病患集體急性腎衰竭死亡案例,引起全球震驚,因此,巴西也制訂了全球最嚴的管制值,即微囊藻毒不得超過每公升1微克;紐西蘭的標準與巴西相當,澳洲為1.3微克,加拿大1.5微克;但我國迄今都未對微囊藻毒進行定期監測,也沒有相關標準,環保署表示,將從明年開始,展開為期3年的藻毒調查,盡快評估是否將微囊藻毒納入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


點閱人次:4154 影音新聞點閱人次: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