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娛樂
廢墟與文明展 讓不同時代同台對話
文/誠品書店     【2004/8/5】友善列印
陳界仁「恍惚相」、袁廣鳴「城市失格」,圖片版權屬藝術家所有。
面對一座廢墟,會讓人聯想到什麼?屋裡曾經燃著昏黃的燈火,曾經傳出孩子童稚的笑聲,空氣中彷彿仍飄散著烤雞的香味……如今那個長大的孩子到哪裡去了?7日將於誠品敦南店藝文空間開展的「穿越-廢墟與文明」,即欲檢視人們如何在不同的時空情境與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下,建構了過去及當下的生活、都市景觀與社會面貌,並以此深入探究文化與歷史的型塑過程。

此項邀集台灣與加拿大兩地七位藝術家進行國際交流的視覺藝術展覽,由「2004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之一的鄭慧華所策畫,誠品書店主辦,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合辦,並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加拿大藝術評議會、加拿大外交部、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等單位贊助,展期自8月7日至8月29日止,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1:00至下午10:00,地點為誠品敦南店藝文空間。

參展藝術家包括陳界仁、袁廣鳴、姚瑞中、史丹.道格拉斯(Stan Douglas)、安東妮亞.赫希(Antonia Hirsch)、希薇雅.博達(Sylvia G. Borda)、普拉汶.皮雷(Pravin Pillay),分別以攝影、錄像、數位影像等媒材創作,引導出兩地人民對於科技、生活、傳統的不同思考。

鄭慧華指出,「穿越-廢墟與文明」展企圖觀照全球化下,科技與文明發展如何與不同歷史文本對話、相互融合吸收或排斥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對於傳統、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產生何種衝擊與改變。因此,「歷史」被視為持續型塑當下生活面貌的有機概念,「廢墟」則包含了過去到現在生活環境中,被廢棄的、邊緣的、非主流的各種文化情境,從具體的建築、老舊的社區,到人們的生存情境,它們在文明的推進中有哪些部份被認可、或不被認可,藉此探討「歷史」與我們切身生活的關係。

他強調,對「歷史/廢墟」的理解與呈現,並非重現過去或懷舊,而是透過對情境的再思考,產生具主動性的文化認同、身份歷史定位的能力。透過不同創作形式的作品,企圖看見「時代」與深層的社會面貌,從中勾勒出流動的時間空間景觀、人的具體移動、遷移,和當代不同文化的獨特傳遞行為,以及由文化傳遞所不斷產生的認同、價值差異、妥協與衝突等議題。


點閱人次:5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