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龍捲風前身「漏斗雲」 台北天際現影蹤
文/賴繪文     【2004/8/7】友善列印
8月3日下午時分,從仰德大道望去,台北天際形成了難得一見的漏斗雲。【圖片來源:涂建翊校友】
8月3日下午三點左右,台北市北投、關渡平原附近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漏斗雲」,正巧被正要下山的文大九十一學年度地學研究所畢業校友,現任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的涂建翊拍攝到畫面。他表示,他是在仰德大道國安局附近拍攝到的,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十分鐘。台北的盆地結構要發生龍捲風的氣候並不容易,這個畫面真的可說是難得一見。

文大理學院劉廣英院長表示,「漏斗雲」的形成是龍捲風的前半身,未觸地的稱之為「漏斗雲」,有和地面接觸的才稱為龍捲風。其產生原因是空氣對流不穩定,空氣向上對流的時候會造成中央氣壓降低,四周氣壓較高的空氣向中間集中旋轉,同時向上對流,因此會形成上厚下細的情況。根據劉院長的觀察,這個「漏斗雲」有兩次向下發展,但是都因為地面生成條件不足而沒有形成龍捲風。
 
地面要生成龍捲風的條件,首要條件便是對流旺盛,一般的時候風很少向上對流,會產生這種對流的原因,第一是地面加熱,第二是兩種風對頭吹。一個是熱力條件,另一個則是動力條件。因為台北是盆地結構,空氣向下壓形成穩定的氣候,要形成龍捲風並不容易。以台灣而言,較容易生成龍捲風的地方是新竹和屏東,新竹的條件是因為風大而空氣不穩,屏東是由於西南風容易由下淡水溪的河口吹上陸地,使得空氣上下對流,因為南風多屬溫暖海風,本來就不甚穩定。

美國大西部常形成龍捲風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墨西哥灣,南風吹向大西部,加上本身的地面乾燥空曠,龍捲風十分容易形成。劉院長說,雖然以理論而言,處處都有生成龍捲風的可能性,但是生成龍捲風還是有其固定的地理條件和空氣條件,近日台北的空氣不穩定,生成「漏斗雲」的機會還很大。同學們下山時可以仔細觀察,說不定下一次可以幸運觀察到生成畫面。

點閱人次: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