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鬼月」的由來 中文系陳勁榛教授告訴你!
文/吳曉珊     【2004/8/17】友善列印
文明21世紀碰到鬼月,諸事小心錯不了!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民間習俗慣稱農曆七月為「鬼月」,鬼月一到,禁忌也特別多!但你知道由來嗎?精通民間文學的文大中文系陳勁榛教授分別從人類發生學、佛教與道教三方面,來談「鬼月」的源起。其中,又以人類學角度的說法,最為可信。

若從人類發生學中的民間信仰來看「鬼月」,「鬼月」當源起自祭祖習俗。陳教授表示,所謂的祭祖,其實就是邀請祖先回家。我家在祭拜祖先,但對於其他戶人家而言,則是在祭祀鬼魂;反之亦然。因此,「祭祖與祭鬼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陳教授說。而佛教對「鬼月」的看法,則要起源自「目蓮救母」的故事。陳教授表示,相傳目蓮不忍看母親墮入餓鬼道,受那種每天吃不飽的苦,於是他費盡千辛萬苦前往地獄,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缽盛飯給母親充饑。

「問題是,印度跟中國的鬼很不一樣!」陳教授說。他進一步解釋道,中國的鬼等於像人在世時的翻版,有思想、有感情;但印度的鬼肚子、胃都很大,食道卻很細,還會發出火燄,使得食物送進嘴裡立刻變成火炭,無法吞嚥。陳教授表示,目蓮的母親就是因為貪念,墮入餓鬼道,在地獄裡遭受苦刑。目蓮眼見母親還是無法吃到食物,便懇求佛陀明示解救之道,佛陀告訴他:「將吃的、用的全放進盂蘭盆中,再透過作法儀式,仰賴十方僧眾施福,在農曆7月15日那天共同祭祀,才能解救餓鬼。」

陳教授解釋,作法目的就在於解倒懸,泛稱「放燄口」,意即食物送進餓鬼口中,不會變成火炭,使之能夠順利吞嚥、填飽肚子。因此,7月15日這一天也叫「盂蘭盆節」,之後佛教徒都會在這天舉行功德法會,普渡孤魂餓鬼。若從道教觀點,陳教授表示,道教稱7月15日這一天為「中元節」,為一年重要節日「三元」之一。每年到了這個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羅列果食,招待過往的「好兄弟」,道士也會普渡作法、超渡亡魂,也就成了今日「中元普渡」的由來。

鬼月一到,禁忌也特別多!就讀中研所的楊義騰,家鄉在台東,從小就住在寺廟隔壁,他說,每次廟前在作法事時,都會不准16歲以下的小孩靠近,以免發育不健全、卡到陰!家住北部的簡意娟認為,農曆七月最好別到海邊,雖然現在已經是21世紀,但她同學真的有一次親眼看到鬼,讓她不得不相信。

由於女生屬陰,因此鬼月禁忌會比男生要多,意娟說:「比如,晾衣服時,女生內衣褲就不能晾在戶外,要不然鬼容易找妳麻煩!」至於,其中真假,信不信全看個人囉!

點閱人次: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