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除夕夜 家家戶戶圍爐守歲迎新春
文/陳淑鈴     【2005/2/8】友善列印
除夕圍爐讓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守歲更聯繫了家人的情感。圖為畫家陳麗玉水彩創作。
除夕過年的習俗從驅走年獸的驅邪作用,到後來演變成了熱鬧與吉祥的象徵。除夕這一天,是家家戶戶團圓守歲,迎接新年的夜晚,依據世代相傳的習俗辭年、圍爐、守歲、包紅包、貼春聯等,皆是過年的重頭戲。

台灣民間習俗上過農曆年有著團圓、祥和意涵。年夜飯俗稱「圍爐」,源自於古人桌下置一火爐,爐的四周,置錢多枚。一家人不分大小,均應團聚為吉祥,因此就算遠在他鄉,這天也要趕回家一起吃團圓飯。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而且每樣菜都要嚐一嚐,這樣才代表吉利。

圍爐後,長輩以壓歲錢分賞給婦幼為吉兆,古代的壓歲錢是以紅線穿製錢百枚,取長命百歲之意,數目多為偶數,代表吉利。分完壓歲錢後,全家團聚坐在一起,通宵不眠,等待元旦天明,稱為「守歲」。而且這天晚上,家中的燈應整夜不熄。古時又因傳守歲可使父母長壽,因此守歲又稱「長壽夜」。

此外,除夕當天下午要供拜牲禮,祀神祭祖,即所謂「辭年」。主要是感謝這一年來諸神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來年的平安。在神桌上要堆柑成塔,並供年粿、春飯。另以五味碗拜門口及拜地基主,用春飯拜灶及床母。門扉後,豎放兩支長年蔗,象徵堅固家運吉利。

據說上古時候,「年」是一種會吃人的猛獸,並在農曆除夕夜出沒,後來古人發現年獸原來害怕紅色、響聲及火光,便在門上貼紅色春聯,再放鞭炮,年獸從此不敢出來。於是,古人便興高采烈地慶賀有如重生,親朋好友見面時互相打躬作揖,互道恭喜,賀年便由此起源。

點閱人次: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