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新聞界教父 王洪鈞教授逝世周年紀念研討會
文/林佳瑩     【2005/4/25】友善列印
洪鈞教授以「樂觀、忍耐、奮鬥」,作為他最低調的生活態度,對人對事皆用情至深,並蘊育出多位優秀學子,令人為之敬仰。
文化大學新聞系特於23日假城區部大夏館舉辦「典型在夙昔─王洪鈞教授逝世一周年紀念研討會」,現場與會來賓有文化新聞系教授鄭貞銘、前中視董事長楚崧秋、中央通訊社常務監事王應機、前公共電視台董事長吳豐山、前監察委員林秋山等多位門生與友人及王洪鈞教授長女王燕陵女士皆到場追念。



會議中由多位王教授門生與故舊追憶,大談其對新聞教育堅持與對學生、朋友的關懷。鄭貞銘教授表示,王老師一生所最關懷的,莫過於青年,所以也把一生心血灌注在學生身上,「祇認教室,不認校門」的思想,正是他悔人不倦精神的動力。他是承先啟後的傳承者,更把新聞傳播學術視為內涵之學,並發展成專門的行業。

處於國家多故與世事詭譎的大時代,王教授選擇投身於最能反映時代背景和腳步的新聞工作,因此,他內心的感受,顯然比一般人敏銳,而要一吐為快的心聲與對時代動脈的反應,自然也比常人強烈。由於工作環境的促成,使其好友楚崧秋先生對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他指出,嚴以律己與一絲不茍是王教授給他的第一印象,對學生有教無類視如己出,四十年來如一,對教育的熱忱永不澆媳,並憂國憂民,體認時艱,是他實事求是的個性,由衷流露,毫無保留。

媒體之所以受社會大眾尊重,是因為它竭盡第四權的功能,為民主政治的發展善盡監督的責任。台灣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極受爭議。在民主制度中的傳媒如果不能堅守第四權的理想,最後所剩下的祇是一家家宣傳事業。前公共電視台董事長吳豐山表示,現今媒體以營利為目的,易被政治人物操控於手掌之間,尤其現今媒體工作者很多並非新傳學院出身,其專業判斷還是有其落差。怎樣輔助在職者專業能力,其提供的在職訓練就顯得更加重要,並隨時倡導規範與倫理,避免走入偏差。

洪鈞教授以「樂觀、忍耐、奮鬥」,作為他最低調的生活態度,對人對事皆用情至深,並蘊育出多位優秀學子,令人為之敬仰。鄭貞銘教授最後也勉勵現今青年學子,要懂得飲水思源,並培養及創造出積極的人生觀,致使優良傳統能不斷傳承與繁衍下去。

綜觀洪鈞教授一生,都是為同一信念與目標而努力不懈。為惟民主制度之下才有新聞自由,而新聞教育乃是融會貫通二者之間不可或缺的渠道,同時也是保障二者之間相互依存成長的重要理論基礎。在終生盡瘁新聞教育、桃李盈門之餘,不忘建立中國本位的新聞理論,為之期許至深,著有《我篤信新聞教育》一書,固然使攻習新聞與大傳的莘莘學子,可以得到一傳道的範本,同時亦可供新聞工作者,獲一授業的參據。


點閱人次: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