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文大國術系副教授莊嘉仁 探析台灣武術發展與變遷
文/林佳瑩     【2005/5/8】友善列印
《台灣武術的發展與變遷》分析政府與民間推展武術運動之過程與成效。
武術、國術、武藝、功夫等用語皆屬中國武術的範疇,雖然其用語會因時代與社會變遷而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不變的。文大國術系副教授莊嘉仁於2004年5月出版《台灣武術的發展與變遷》一書,主要分析政府與民間推展武術運動之過程與成效,並對武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有一深刻描述。

早期,做這樣武術研究調查的報告並不多,史料也不豐富,莊嘉仁老師於民國八十一年開始,與老師們做研究,於台中、宜蘭、高雄、屏東等地區,深入做田野調查,又以台灣清代習武組織西螺振興社研究為初探,尤其在台灣光復後,史料的遺失更是嚴重,因此有其積極研究之必要。

他指出,在兩岸分治後,國民政府為了維持國術之宗主國地位,延續中央國術館政策,採用「國術」一詞為「中國武術」代名詞。國術組織相繼發展,中華國術會於1950年最早成立,並承辦多項大型之國術比賽,以確立台灣成為中國武術之宗主國。

1983年,受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大力支持,為最早成立國術學(系)組,初期國術系隸屬於體育學系下,成立國術組的同時並成立「中華學術院國術研究所」,配合專業教學,培養國術教育人才,同年興建華崗國術館,招生對象從國術專業人才擴大至其他武術選手,如跆拳、角力、空手道、柔道、拳擊等,著實為台灣國術教育傳承做出貢獻。

台灣武術的發展,從1950年開始,不論是民間或官方,多以大陸北方武術為主,台灣本土武術缺乏向學校或官方推廣的管道,是造成台灣本土武術沒落之因。從1970年開始,國術表演參雜了特技演出,如「胸口碎大石」、「金槍頂喉」等特技,其他如優人神鼓、及雲門舞集等藝術團體,也紛紛將武術融合在表演中。

莊嘉仁表示,目前文大體育課在國術課程相關的安排,規劃了如太極、八卦掌、自衛術、養生等,由於活動受限制的空間小、花費金錢低,很多年輕學子也紛紛加入這行列。另外,他強調,武術運動是培養個人自信與健康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克服與對抗自己內心恐懼,就能戰勝一切。

未來,莊嘉仁老師期許,希望能將田野調查所蒐集到的資料,更完整而有系統的呈現,並且將早期關於武術比賽做一整合,並探討國術交流的結合。

點閱人次: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