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娛樂
後立體派畫展 彩繪內在心靈的呼喚
文/莊之淵     【2005/5/13】友善列印
後立體派的作品
後立體派畫展預計於14至29日(23日至25日休館三天)假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載之軒及勵學室展出,畫會理事長翁美娥教授誠摯地邀請海內外的藝文愛好者蒞臨觀賞,給予參展者們更多的鼓勵與指正。



藝術創作對藝術家來說,是興趣,也是職責,享受的是嚐試與摸索過程中的成長,以「畫的開心,別無所求」的意念來比擬最為洽當不過了。每位畫家的生命經驗之體現,皆反應著時代精神以及個特質。藝術多元的表現形式,大多以追求物象本質為主,加上藝術家潛在心靈的悸動,使作品呈現出對傷痛的悲憫與對喜悅的期待,是具有反省、思維和渴望的「心靈呼喚」。

生活圈周遭的事物或個人生命的每一時刻、階段,均刻劃出現實社會過去的變遷與未來的幻影,因此藝術家的創作題材除對外探索外,也可揭露出心靈的深層,進而省思創作生命本相與創作的真意。藝術家因而陷於矛盾的價值逆境中,使藝術家得藉由創作過程來面對真我,肯定自我,並經由彙整藝品傳遞訊息符號及藝術語彙,這是新世代的表現形式及技法,不同於傳統外在真實世界「複製」,符合著東方藝術所強調的「神似」的精神。「似與不似」在創作上,再也不具重要性了,物象內在本質成為藝術家所追求的目標。

因此藝術創作的爭論實不該長期紛擾,過去的傳統以造就了今日藝壇的新局。處於舊時代過去,新的局面又已到臨的藝術家們,或許可省思、斟酌未來的方向。更不要誤以為「新」一定好;而「舊」的必定差的藝術創作定律。只要藝術創力夠強,就可順暢的從事創作,進而找到「新」、「舊」藝術的平衡點。

藝術家透過心靈呼喚與壓力的解放,經歷「止」與「觀」的演變作為,也證實了1+1=2的舊創作模式過於教條式並非全方位。後立體畫派理論創始者,文大藝研所教授-許坤成博士,經歷多年研練,因循「觀」、「止」的演變邏輯,創建了新理論,開拓了另一新創作空間。

此外,畫會成員在許坤成博士的指導下,畫面的構圖不管其表現形式為何,皆具有安安靜靜、自由自在的沉默氛圍,令人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住。有關畫面的筆觸、線條和色澤的呈現,則一致追求儉約及完整性,再加上音樂旋律的湧現,使畫面充滿著詩意、和諧的獨特韻律感。

藉由此次(第六屆)會員們的參展可看出,他們的創作是一種理性冷靜和感性奔放的結合,是冷、熱創作能量歷經揉搓後所呈現的結晶品。觀者立於作品前,可感受隱藏於的濃郁情感,以及會員們不再被「題材」、「形式」、「物象質感」以及「色彩」等舊有規則框住,其自我創作的意涵可說是空氣,是藝術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點閱人次:4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