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娛樂
流浪詩人—貝嶺 流亡帶來了什麼?
文/侯偉琪  攝影/侯偉琪   【2006/3/17】友善列印
流亡詩人--貝嶺
3月15日下午,文藝系有幸邀請到響譽國際的大陸詩人-貝嶺,蕭灑的風采自他的衣著中顯露無疑,身影下散發著流浪的氣息,張梅芳老師喻他為-「流浪的詩人」。

貝嶺自幼成長於中國大陸,出生於上海,但大多數地生活經驗卻來自北京-這豪邁且遍地駿馬的北國,也讓他跟馬結下不結之緣,在他的記憶中,北京的郊區,馬匹是隨處可見的,人們的生活和馬脫離不了關係,貝嶺本人更是被馬俊美的外表和雄性威風所吸引,更因他對馬的特別執著,貝嶺時常「以馬入詩」。

貝嶺是個名符其實的「流亡詩人」,在中國大陸當時高壓的政權下,扮演離經叛道者的角色,1932年底創辦「傾向」雜誌,幫助許多流亡作家以及被祖國牽制而不能發表自己作品的作家,出版他們的作品,2000年也因為「傾向」雜誌第十三期被控「非法出版境外文學刊物」而被捕入獄,後獲釋遣送美國,自此開始他在美國的寫作生涯。

貝嶺悲切地說道,流亡在他鄉,被不同種族的人歧視,發現自己所依托的中文,在那裡受不到重視,作家失去了語言的優勢,就等同於失去了一切!

在演說中,貝嶺從行李中拿出多本他最近新出版的詩選集「舊日子」,讓大家與他一起分享、討論詩中的字句,這本詩集是少見的英漢對照雙語詩集,貝嶺用他沉穩的嗓音一字一句刻劃出動人心弦的「詩情」。

在「黃昏」一詩中,貝嶺道出當時中國大陸的壓迫和低迷的經濟狀況,詩中不免充斥著單調空洞的感覺,尤其對於貝嶺這樣一位捍衛出版自由的作家而言,當時中國大陸政府的壓迫,是迫使他流亡的原因。

貝嶺自認為比起春天的燦爛,他更適合寫秋冬般的禱詞與輓歌,而且寫詩的時間遠遠超過當下靈感季動的時刻,更要花上十倍以上的時間將詩作修改,此外,他也很注重詩中呈現的韻律感。

雖然幾年來,流亡的生活是不幸的,但貝嶺說,要把不幸變萬幸,也因為他有如此特別的際遇,才能到處流浪,四處旅行。


點閱人次: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