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報導
人物專訪:與農學院吳功顯院長對話
文/呂祥竹  2007/12/28列印
什麼是農業?當台灣為她定下一個美麗的註解時,農業也正為未來傳承者播種!農學院吳功顯院長親近自然、喜愛大地,自1996年擔任農學院院長以來,始終如一,強調以「自強不息」的積極態度迎向挑戰,期許以創新農業研究及技術為人類謀取更多幸福!
與時俱進 培養技術人才

專精於經濟評估、區域經濟、水資源經濟分析等領域的吳功顯院長,現任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院院長、土地資源系系主任。吳院長自中興大學農經學系畢業後,遠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農經研究所碩士及博士,歸國後身兼行政院經建會諮詢委員、亞太地區經濟合作中心高級經濟學家等職,並曾於1984年至1993年間擔任屏東技術學院第5任校長,於任內規劃升格為屏東科技大學。

文大於1962年創立之初,12學門中的「農學門」與「家政學門」即為農學院之雛形,其後於1966年成立「園藝學系」,為私立大學中唯一設有園藝學系的高等學府,並在3年後設立全國唯一的「土地資源學系」,至1980年正式有「農學院」的編制。

歷經40餘年的發展,目前農學院設有「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 動物科學系」、「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土地資源學系」、「生活應用科學系」、「食品暨保健營養學系」等6個學系,以及「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生物科技研究所」二個研究所碩士班,吳院長表示,農學院的創立在於配合國家發展,考慮時代及社會需求,加強理論與實務之訓練,以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為目標,近年來由於生物科技的發展迅速,農學院也擴展觸角,將研究技術朝向謀求全球糧食平衡發展。

細緻分工 生物多樣性主幹

在專業學門分工精細,知識經濟大幅擴展的今日,依照各種不同的角度,農學院的系所分工也有所不同,吳院長表示,在現有的6個系中,根據各系、所過去的調整及未來展望的方向可以分為3大學群,包括生物科技學群、生活應用科學群,以及資源學群。

若以技術性和科技兩大領域作區分,則園生系、動科系和食營系等3個系是屬於技術性專門學群,另外土地資源系、生活應用科學系等2個系則是偏重於社會科學專門學群。於是一個農學院就有2組3類不同屬性的分類,一是對人社會科學類、一是對土地利用的社會科學,另一個則是技術性密集類。

又有人將農學院再歸類,食品營養和生活應用相併,這是立基於追求人類提高生活品質、活出健康的訴求,並為生活所落實應用;土地資源又與和森林保育併在一起,這是自然資源的一面;而動物科學和園藝則歸入技藝性的一類。

從不同的角度觀點切入,農學院的分組也就不同,園藝是植物的生產,動科就是動物的生產,這兩門又合為一。又有研究者從科學面歸類,把土地及活動在其上的生物合而觀之,稱為生物資源,於是園藝、動科、森保同置,成為農林漁牧,而土地又變成單獨的學門。然而不論以何種姿態呈現分類狀況,吳院長強調,生物多樣性是農學院的發展主幹。

自然尖兵 未來無限可能

環境惡化與資源枯竭是20世紀末葉人類所提出的兩大生存危機,根據學者的研究,追溯罪魁禍首,其原因不是工業化、都市化所帶來的影響,而是令眾人跌破眼鏡的「農業」。吳院長說,由於戰後人口急遽增加,對於糧食的需求也提升,為了生產更多糧食提供食用,原本生物多樣性的鍊節型態,成為單一化的糧食植物栽培,於是林地、草地成了耕地,再把樹桿砍除又改成耕地,將動物、植物「馴化」,破壞大自然既有的規則。

糧食與人口的問題,到了21世紀,反證了19世紀初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人口論」的兩大基本假設之一即是「人要生存,就需要食物」。強調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而糧食則是按算數級數成長,若不能節制人口的成長,就會造成生存的競爭和不適者的淘汰,而回復人地平衡的方法,一種是「積極抑制」的戰爭、災荒;另一種是不婚的「道德抑制」。

那麼農業還有沒有前途?吳院長表示,目前面對糧食問題,多從事於生物技術的基因改良,以提升農作物產量,然而對於基礎的農業活動卻缺乏正面的態度,而農學院正是以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為目標,以最自然的方式,進行作物栽培。從國外研究發現,在未開發而存有生物多樣性的原生林中,擁有許多足以治療文明病的植物,也因為藉由大自然原生生態,才讓生命得以延伸。

經驗薪傳 自然愛好者

吳院長說,「動植物的生產事業」是台灣為農業所下的定義。美國在1968年時將農業進行分類,認為整個農業部門對人類貢獻的分成兩個系統,一是糧食系統,一是纖維系統。糧食系統是各種動植物能夠培養出來給人所食用的,而衣服、造紙都是纖維,目的都在提供人類生活所需。因此只要有人,就需要食物,需要食物,則農業永遠不會有式微的一天!

農業之於人類而言,當糧食多於人口的時候,便能以低價購得生活所需的食物;當人口大於糧食所能提供的上限時,飢荒就產生了。吳院長以美國為例,他表示,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僅佔其人口的百分之二,其效率之高是機械化所帶來的成效,相對於台灣仍有高百分比的農業人口,還有外移的空間。

吳院長說,儘管科技生活多麼日新月異,永遠都會有農業工作者,這是由於「自然愛好」,而近年來興起的民宿經營,除了是自然愛好者藉由農業的自我滿足,另一方面也服務高度都市化之下的文明壓力。

從過去「吃飽了沒」、「吃得營養不營養」,一直到現在訴求「吃得健康」,當自然與人類結合,成為

點閱人次: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