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張鏡湖董事長析探「地球增溫及影響」
現場擠滿師生聆聽 呼籲大家以行動愛地球
文/李渼詩 攝影/李渼詩 2013/4/23列印
2013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即以「面對氣候變遷」(Face of Climate Change)為主題,探討大氣變遷、農業經濟、水資源管理、環境共生、環境教育及自然災害傳播報導等各面向。數位地球研究中心、環境設計學院與理學院於4月22日在體育館八樓柏英廳舉辦專題講座,特別邀請本校張鏡湖董事長針對「地球增溫及其影響」議題主講。張董事長強調,氣體持續增加勢必使地球溫度不斷增高,地球增溫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無論就極端氣候所造成災害的頻率,中低緯度水資源的供應,海平面的上升、農業和漁業的產量,人類某些疾病和高緯度某些動物的生存等而言,都是負面的,未來人類一定都會去面對到這個問題!
數位地球研究中心郭瓊瑩主任說,自1970年4月22日兩千萬美國人參與第一屆地球日,開啟現代環保運動新頁, 1990年全球141個國家兩億人參與創造第一次國際地球日,促成各國正視全球變遷與種物滅絕等環境議題, 2000年全球已有五億人參與地球日活動,說明環境保護成為全球國際關注的問題,並促使各國政府不斷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我們很高興邀請張董事長與大家分享地球增溫對地球之影響,透過專家解析讓大家從心愛地球,從自己的一小步做起,為愛護地球跨向一大步。

張董事長說,關於地質時代的氣候變遷,由於決定地球氣候長期變化的主要因素除太陽核心從氫蛻變為氮所產生的能量外還有(一)地球橢圓軌道的偏心率。(二)地球旋轉軸與軌道之傾斜稱為黃赤交角現為 13.27.,過去在 21.59.與 24.36.之間。(三)地球近日點與遠日點之偏差有 20,600年的週期,近日點輻射比遠日點多 7%,現在近日點在 2月前後,遠日點在 6月前後。

張董事長提到,自二十世紀初至 2009年,全球平均空氣溫度上升 0.74 ℃。自從 1850年有溫度紀錄以後,最熱的 20年都在 1981年以後,最熱的 10年在 1997年以後,其中 1998年和 2005年同為 14.44 ℃,是最熱的兩年,但 1998年有一超級聖嬰(El Nino)。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在夜間,夜間最低溫上升幅度比白天最高溫大 3.2倍。

而在溫度變化有顯著區域性的差異,高緯地區增溫最多,增溫最多的地區是(一)北美西北部育空(Yukon)及阿拉斯加,(二)西伯利亞,(三)南極西部半島,中低緯度高山地區增溫幅度也大,例如從 1961年到 2007年西藏高原海拔在 2,500米以上的地區,平均每十年增溫達 0.36 ℃之多,由於西藏高原增溫特高,使得最近 50年中國平均氣溫增 1.1 ℃,高於世界的平均值。張董事長舉例指出,2006年 7月美國加州和內華達州經歷前所未有的熱浪,而且空氣濕度極高。 2010年歐洲發生比 2003年溫度更高面積更廣的熱浪(3),高溫的中心在俄羅斯,7月與 8月溫度比平均高 7-8 ℃,最高溫達 38.2 ℃,五萬五千人死亡。穀物減產 28.30g。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斯坦都受影響,2010年歐洲平均溫度比 2003年高 0.2 ℃。

地球增溫對雨量之影響甚大,張董事長說,大氣每增溫 1℃,飽和水汽含量增加 7 %,大氣垂直面的可降水量增加,全球海洋降雨量從 1987至 1995年每十年約增加 1.5 %,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地區雨量強度都有顯著增加。 1996年 6月至 8月中國南部暴雨,死亡三千餘人,1998年 5月至 9月長江流域氾濫,死亡四千百五十人。

2002年8月歐洲經歷「世紀洪水」,倫敦因淹水而癱瘓,義大利葡萄園被沖毀,俄羅斯黑海一百名遊客被洪水淹死,數萬人撤離。 2010年 8月巴基斯坦暴雨成災,印度河氾濫,一千七百餘人死亡,一百八十萬戶房屋受損,經濟損失達四百三千億美金,約佔該國每年生產總額四分之一。

此外,在乾旱地區,地球增溫後因蒸發旺盛,更為乾旱,影響植物生長,進而影響人類之食物,衝擊相當大。張董事長分析,氣候變遷對動物的影響,在高緯和高山最為顯著,如海豹利用浮冰為獸穴,撫育幼獸,並獵捕魚群。北極熊則利用浮冰為平台獵食海豹,地球增溫以後,冰塊形成的時間延後,消融的時間提早,平均每縮短一星期,熊的體重減少約 8㎏,熊和海豹在陸地覓食困難,因此熊的數量將從散布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挪威的二萬頭,快速減少,成為瀕危動物。南極企鵝(aldelie penguin)生長在海冰附近,食用海冰下的生物,海冰南移,企鵝亦南移,海冰減少,企鵝亦減少。

張董事長提到,地球增溫也會帶來疾病,如瘧疾的孵卵期受溫度的影響,地球增溫以後,瘧疾發生的頻率將會增加,熱帶地區植物的病蟲害遠高於溫帶,地球增溫以後,植物病蟲害受害的地區和頻率都將增加。


點閱人次: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