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2013年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得主之一的汪文豪分享行走媒體圈的心路歷程
文/李渼詩  2014/12/16列印
文化大學新聞系12月11日,邀請《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共同創辦人兼資深記者,同時也是2013年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得主之一的汪文豪傳授「成為新聞記者必備的基本功」,汪文豪藉著分享二十多年來自己行走媒體圈的心路歷程,替學生們打通新聞人的任督二脈、裝備正確的價值觀給即將出社會的準畢業生。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的汪文豪,退伍後便在《聯合報》擔任兩年社會線的記者,隨後轉到農業線開始了他為農民發聲的人生。汪文豪因為無法接受報紙對農業新聞流於表面和例行性,兩年後又轉換跑道至以調查報導聞名的《天下雜誌》,汪文豪認為雜誌記者的經歷是他職涯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寫作專題和跑線記者間最大的不同點,便是不受限於「踩線」這個記者圈的大忌,汪文豪因為可以採訪的受訪者變得更多元,進而增加了他認識世界的廣度;也因為沒有每天截稿的壓力,汪文豪的文章不只能交代社會現象更能完整的分析前因後果,增加新聞報導對議題的深度。

隨著網路日益發達和智慧型行動裝置的進步,台灣媒體環境改變不少,平面和電視新聞已經無法滿足台灣人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網路上24小時不間斷的即時新聞。汪文豪說,主流媒體「置入性行銷」的氾濫已經使其無法替弱勢族群發聲和政府刪掉《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的經費資助,因此,2011年創辦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契機,將《上下游》定位成不接受「業配新聞」的社會企業,將營收作為聘請記者的薪水,定期發表和農業、食物、環境有關的深度報導。這樣的藍海策略,將《上下游》和主流媒體的即時新聞做了區別,使其報導不會被淹沒在資訊大海中。

汪文豪提到,創辦的《上下游》不收廣告主的資金,記者的報導才能夠秉持公正與客觀,其網站內容不單只是食材、食安、有機作物等和農業相關的議題,還提供平台讓農民銷售他們自行開發的產品,並且分享耕種技術以及漁、牧、社區等和人民息息相關的主題。儘管《上下游》才成立三年,但是其報導廣為人知並且影響深遠,像是「米粉沒有米」、「美牛瘦肉精」、「洗衣粉含殺蟲劑」等報導都曾引起台灣社會一陣騷動。

汪文豪說:「農業議題在主流媒體上面,常被操作。」它不是被操作流於恐慌、就是流於悲情、如果變成藍綠議題就更是無解,再加上主流媒體認為產值低和置入性行銷的猖狂,導致農業新聞常常被排擠到版面之外。最重要的是主流媒體很容易缺乏公共議題的探討、忽略問題背後的結構討論,汪文豪拿「學校營養午餐弊案」的例子來說明,主流媒體可能只聚焦在校長行賄的行為,卻忽略了這可能是招標文化導致的結果,另外是否因為成本結構出了問題,或是糧食政策墊高了成本,一個跟孩童有關的營養午餐議題,具備社會責任的媒體應該要思考更多層面。

在演講最後的問與答時間,汪文豪表示,就算是剛離開大學的畢業生,只要有新聞熱忱,經過一年的職場磨練也能和跑線記者一樣專業。汪文豪建議不要太過依靠受訪單位提供的公關稿,不然會降低發掘問題的能力,記者仔細評估過議題事件中所有的資料後,也能夠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最近這幾年來,網路上獨立社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的出現,彷彿是在跟傳統主流媒體打對台,希望上下游、苦勞網、環境資訊協會等替弱勢族群發聲的獨立媒體能繼續堅持下去。

點閱人次: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