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One Asia基金會國際講座 「東亞共同體」的構想與日韓的區域主義外交
文/黃美惠・日文系助理教授  2018/12/19列印
第11回One Asia基金會國際講座,徐興慶校長特地邀請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科李鍾元(Lee Jong Won)教授蒞臨文大講學。李教授為東京大學博士,是當代東亞國際政治關係、朝鮮半島研究的韓國籍知名學者。徐校長特別推崇李教授是在日本社會具有高知名度並受人崇敬的專家學者,日本媒體遇到朝鮮半島相關議題,例如深受好評的日本NHK電視台〈日曜討論〉(Sunday Debate)節目,無不邀請李教授上節目解說,可說擔負重要角色。本次講座結束後,李教授特別拜訪張鏡湖董事長,並致贈其在本年10月的新書《朝鮮半島 危機から対話へ》,賓主相談盡歡。
李鍾元教授除著有『東アジア冷戦と韓米日関係』(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代表作之外,合編共著的專書繁多。有《戦後日韓関係史》(有斐閣、2017年)、《東アジア 和解への道》(岩波書店、2016年)、《国際政治から考える東アジア共同体》(ミネルヴァ書房、2012年)等。李教授配合本講座主題,以「東亞共同體」之構想,綜觀自1990年起東亞區域合作體系具體化的動向,並分析東協諸國及中、日、韓等各國的外交戰略。短暫的80分鐘講座,李教授盡力為學生傳授解惑,亦不時關懷學生的學習聽講狀況,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與語言表達,讓學生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效,其講學的精神令人佩服。

李鍾元教授指出,從1990年代到21世紀,國際政治的新單位「區域」興起。冷戰結束後,對立局勢逐漸緩和,全球化的影響使鄰近各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迅速加深,在各地形成「區域化」和「區域主義」的潮流下,全球有173個區域機構,如歐盟(EU)、非洲聯盟(AU)、東協(ASEAN)等。而近年來,在引領此潮流的歐洲,有英國的脫歐(Brexit)和各國民粹主義蔓延等,雖對區域一體化做出了反動,但想維持歐盟(EU)框架的想法依然強烈。這是因為期望「區域共同體」能超越主權國家的限制,同時享受的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並抑制其副作用。

李鍾元教授說,「東亞共同體」的概念與機能,被視為美中之間的勢力轉移與競争的代替方案,以及超越民族主義身分認同的機制。其次站在政治學的觀點,理解區域是可創造的。區域不只是地理實體,更是歷史、政治、認知活動的產物。舉例而言,「北大西洋」(NATO)的名稱出現,緣起於二次大戰結束後,為了將西歐與美國同盟的一體化才創出的。「亞洲與太平洋」(Asia and Pacific)之後轉成了(the Asia-Pacific),乃是學者為強調「亞太」而創出的名詞。又如「東亞」的登場,從80年代的經濟性,至90年代轉為國際政治性。最近,日本和美國則提倡「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李教授解說基礎概念後,進一步詳細說明「東亞」形成過程的政治學。

他提到,「東亞」在90年代開始以「共同體」為目標轉變。在東協各國家的倡導下,日本和韓國的加入,使得「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東協國家、日本、韓國等作為「中等強國」(Middle Power)外交的成員,以促成區域合作制度化為目標。在1997年亞洲貨幣危機的背景下舉行了東協+3(日中韓)會議,這是首次「東亞」區域框架的誕生。在韓國金大中總統的倡議下,2001年,東協+3將「東亞共同體」的創建訂定為長期目標。「東亞共同體」不僅是理論願景,而是區域內各國應協議的政策問題。2005年的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簡稱EAS)開啟邁進一新階段的開端。

李鍾元教授也提到,在東亞峰會參與國的區域內各國的衝突浮出水面,「東亞共同體」的前進大為放緩。在此背景下,同時存在如何應對「中国崛起」的問題。為平衡超過預期的中國影響力的增長,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作為創始國加入了東亞峰會,在2011年時,美國和俄羅斯也加入,現在成18個國家體制,呈現「東亞」範圍的國際政治的角逐。然而每年舉辦的東亞峰會,比起區域合作,變成成員國議論「中國問題」的場所。中國因而對東亞區域主義失去興趣,改以巨大的經濟實力,如「一帶一路」等手段,以形成歐亞大陸為中心的廣域經濟區為目標。在另一方面,美國和日本推出「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框架,對中國進行牽制。「東亞共同體」,廣義上包括與東亞區域合作相關的各種視野的概念;而狹義上,係指東協+3在2002年作為未來目標而揭示的構想。然而「東亞共同體」構想一直處於停滯。2016年成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受到全球矚目,象徵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向前邁進一步。同時,隨著中國、美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紛紛提出新的「東協策略」,宣示將加強與「東協經濟共同體」往來。另一方面,美國提出「亞太」與「印度˙太平洋」的構想;中國則以「一帶一路」為基礎,推進更廣域的歐亞大陸的統合;「區域」的範圍和樣貌的競合一直持續進行,隨著這些區域構想的競合,「東亞共同體」正處於交叉路口。

李鍾元教授的思考論點有三,包括「亞洲人」(「東亞」)是否有身分認同?地方、國籍、區域、世界:身分認同的多重性,亞洲人的共通點是什麼?亞洲的區域合作(區域一體化)的障礙因素為何?不信任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創建什麼樣的區域?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有區域內的提攜與合作?

日文系3年級陳宥霖提出美日印澳的印太區域框架,目的是為了牽制中國,能否想像成冷戰期的NATO。新聞系4年級溫馨問及「民粹主義」的出現與被反對的理由。日文系4年級朱相瑩則提出當前美印加入「東亞共同體」的概念,到底會擴大到什麼程度,該如何解讀。李鍾元教授針對學生有深度的提問,感到十分欣喜,頻頻稱讚本校學生的求知精神。


點閱人次: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