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校園新聞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5月28日走進華岡博物館 近距離與您接觸
文/李渼詩  2019/5/27列印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終站落腳在華岡博物館!5月28日將在華岡博物館四樓特展廳展出,希望透過這次「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的展出規劃,開啟臺灣與敦煌兩地不同文化語境的對話,更拉近藝術史兩個不同座標的距離,在時間的沉澱與文化的交匯中,不斷洗鍊輪迴與超脫的願景,積澱出璀璨的藝術寶庫。
「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展期從2019/05/28 - 2019/06/21。5月28日下午兩點將舉辦開幕典禮,三點並有「走進敦煌」分享會&導覽薪傳交流會,歡迎全校師生蒞臨欣賞,這是難得一次大型展覽,讓師生們近距離欣賞敦煌文化藝術。

華岡博物館指出,敦煌之於張大千,張大千之於敦煌,1940年代至今近八十年於學界糾葛難辨的因果功過,在各方立場上,擁護與撻伐者並存。2019年「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終點臺北站念此背景與場館歷史淵源,在獲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支持下,聯袂展出孫趙榮耐女士致贈館藏的敦煌壁畫粉本,為這批橫渡三千公里的敦煌壁畫高清數位化展品增添展示脈絡,不僅喚醒這段塵封往事,藉兩方展品重探中國藝術史光譜與文保議題,也搭起再次對話古今、交流兩岸的橋樑。

該展覽是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這一巡展,分別從地理位置及歷史意義劃分八項展區:絲路漫行、莊嚴佛宮、淨土樂舞、匠心營造、霓裳美儀、圖案華章、璀璨丹青、薪火相傳,展出一系列高仿壁畫與雕塑、樂器與佛塔模型,以及建築還原與壁畫顏料製作過程的影像紀錄、歷年探勘敦煌石窟的珍貴寫真,意在聚焦美術工藝、宗教信仰、舞樂表演、風格服飾、裝飾圖案、生活型態、保存修復等作為領略「敦,大也;煌,盛也」的著眼點之餘,亦脈絡化這一大漠文化景觀蘊含的中國佛教藝術與文化演進史。

鑑於敦煌與大千之間的不解情緣,又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曾於西北考察並讚嘆敦煌壁畫「實為中國藝術史之精華」、及館方藏有臨敦煌壁畫作品之淵源與條件,敦煌展臺北站有了重大突破,採取別於過去單一詮釋的策展概念——主辦單位首向合作方借調展品,鋪陳展覽支線「敦煌藝術與張大千」——透過華岡博物館的《榆林窟供養人曹延祿像粉本》、《榆林窟第九窟比丘像粉本》、《安西榆林窟第五窟西夏文殊菩薩赴法會像粉本》、《安西榆林窟第五窟西夏普賢菩薩赴法會像粉本》,以及三件北魏、初唐、盛唐時期的藻井粉本,配合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普賢變》、《文殊變》(榆林3窟),以及「霓裳美儀」的供養人像、「圖案華章」的藻井作品,對照兩方題材、形式、內容、技法的異同,以便說明受近三年敦煌行之惠而喊出「喚起中國文藝的復興」的張大千,如何吸盡敦煌中古人物畫的用筆設色精隨,導致畫風丕變,而敦煌石窟又如何以形式各異的藝術表現,成為後人探究歷史軌跡與鑽研文化瑰寶的線索。

敦煌石窟藝術內蘊現實與信念,兼具生活與信仰,匯聚智慧與虔誠,以華麗莊嚴卻不失靈動飄逸的筆觸,在壁面上描繪出寄託人類精神的歸宿,創造出撫慰眾生心靈的庇護所。不論展品中,莫高窟出現最早、場面最大的淨土變相同時奠定日後同類經變基本形制的《西方淨土變》(莫高窟220窟)、首次出現於唐代洞窟也是初唐唯一的《東方淨土變》(莫高窟220窟)、融合西域與中原兩種風格且作為西魏代表作之一的《釋迦牟尼說法圖》(莫高窟249窟)、西夏水月觀音像的代表作《水月觀音》(榆林2窟),抑或集線描大成的莫高窟第三窟、早期彩塑代表作之一《禪定佛像》,還是與張大千淵源頗深的《彌勒淨土》(榆林25窟)、保存至今最為宏觀的綺羅人物像《都督夫人禮佛圖(復原)》(莫高窟130窟)……盡以形式各異的藝術表現,成為了後人探究歷史軌跡與鑽研文化瑰寶的線索。


點閱人次:1099